于胜蓝读到初三,遇到一位刚毕业的年轻老师。一米七多点,瘦瘦的,圆脸,眼睛亮且神采奕奕。同学怎么看他,他都不像个老师,就像个学生。班里最后两排的男生,一米八的虽然只有两位,超过一米七五的一“打”不止。
年轻老师叫程玉柱,教化学,说话风趣。第一节化学课,没有讲绪论,直接带着瓶瓶罐罐,在讲台上做实验。同学们的好奇心,从一开始就被牢牢抓住。
于胜蓝说,可能我们大多数同学,都忘不了程老师和他的化学课。
程老师开场白第一句话,“本人程玉柱,顶天立地的金玉栋梁大柱子,喜欢鼓捣瓶瓶罐罐,奇妙的故事马上开讲。”
后边讲的奇妙故事特别多,大都是与化学有关的现象。那些实验特别有趣,比如讲“鬼火”的故事,程老师说,“鬼火蓝莹莹的,人越跑,鬼火越要跟着跑。人吓得神经兮兮,惊惊慌慌。实际上,人喜欢自己吓自己,那是磷在自燃。好心提醒一下,你要是胆小,晚上去那土馒头堆里干什么。”
化学实验的趣味无穷,和奇妙故事的魅力之外,程老师给我们最大的财富是:学会把知识融会贯通。他要求我们,把自己学的知识规整好,在各自的生活环境里,让所学内容发生“化学”变化,形成自己新的能力,变成解决问题的本领。
于胜蓝印象深刻的一次经历,是在饭场上。
班里女学生是一个组。值日生把盛着稀饭的大桶,抬到宿舍门口的空地上,大家把自己的碗或缸子放在饭桶周围的土地上,一个值日生用勺子把饭从桶里盛到每个人碗里。盛好之后,各人端着各人的饭碗,就地,找片干净的地方,几个人围一圈,蹲在地上,碗放在各自面前的土地上,用小勺子舀饭喝。馒头拿在手里,吃口馒头喝口饭。几个关系好的同学,围在一起吃饭时,谁从家里带来了咸菜或酱豆子,把它放中间,大家一人一勺夹在馒头里,就着馍吃,那是非常的美味了。
那天,饭打好了,于胜蓝去宿舍,把自己从家里带来的酱豆子拿出来,准备和同学一起吃。她出来宿舍门,往外走时,抬头看见她同桌王春荣,正端着碗放在自己的碗旁边。于胜蓝把盛着酱豆子的罐头瓶打开盖子,放在大家面前说,“都一起吃吧。”每个人依次用小勺子欠起身去窊,王春荣也站起身。她离瓶子远,够不着,一条腿往前迈一步,胜蓝还没来得及把自己饭碗挪开,恰好春荣那条腿从胜蓝碗上方经过。
此时,于胜蓝脸色一变,大声嚷,“王春荣,你不像话!我的饭还能喝不?”说着,于胜蓝端起碗,迅速把没喝的一碗饭倒进垃圾桶。然后,把碗往王春荣面前狠狠一扔,“你啥心眼子?!”
这一幕,被刚刚走到地理老师宋文梅宿舍门口的程玉柱看到了。他来找地理老师换课,还没进宋老师屋,直接喊“王春荣、于胜蓝,你俩过来。”
于胜蓝怒气未消,手里握着馒头;王春荣的一勺酱豆子刚夹在馒头里,咬的一口还在嘴里,她咀嚼着向程老师跟前走。
“于胜蓝,今天的糊涂(粥)不好喝吗,怎么都倒垃圾桶里了?”程老师看看气呼呼的胜蓝,问她。
“程老师,她嫌我蛮过她的碗。”王春荣不好意思了。
“初中都快毕业了,学那么多知识,你们俩还解决不了这么小的问题吗?”程老师差不多要开玩笑了,“春荣,你馒头里在发生化学反应。”
两个女生都去看春荣手中的馒头。
“馒头里什么东西呀?”程老师笑着问。
“胜蓝拿来的酱豆子。”春荣低着头。
“胜蓝家的豆子在坛子里闷了那么多天,穷尽七十二变,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修得正果。可是……”程老师看看春荣,又看看胜蓝。
“老师,我太慌张了。”王春荣对程老师说,又对胜蓝说,“胜蓝你喝我的饭吧。”
胜蓝没回答。
程老师转向宋老师门口,宋老师正从屋里出来。
“小程,你们有啥事?”宋老师对着三个人问。
“这两个学生吃饭都记着融会贯通。山东的大豆炸了荚,凑到咱中学里捂酱豆。吃饭吃出友谊来了。胜蓝,你对宋老师说,是这样不?”程老师的话,让胜蓝想笑,不愉快似乎消失了。
胜蓝和春荣回去吃饭。春荣把胜蓝的碗刷干净,把自己的饭倒给胜蓝,胜蓝要了她的一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