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亲子教育研究▪性▪学习
你知道学生的大脑是怎么工作的吗?

你知道学生的大脑是怎么工作的吗?

作者: 迅图 | 来源:发表于2019-03-05 17:39 被阅读15次
图片源自网络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其实大部分成年人一样不喜欢学习。网上不是有句灵魂拷问嘛:“为什么有很多人情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由此可见,学习确实是一件很苦的事,苦到很多人想方设法去逃避。

没有人天生喜欢学习,但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些人是真的爱学习。我发现那些爱学习的人,一开始由于各种原因,或是迫于外界的压力(比如父母老师社会的督促)、或是迫于对学习成果的渴望(想取得好的成绩、想获得好的生活),又或无意间(这真的是要靠运气了),发现了学习的乐趣,才使他们真正爱上了学习。

说来说去,要想让一个人真正爱学习,外在的压力都是治标不治本的,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高三时挺用功的孩子,上了大学撒了欢儿的玩。

所以,孩子不喜欢学习,家长老师给再多逼迫作用都不大,必须调动他内在的驱动力才行。

我听到很多人都提到过这样的事情:小时候班上或学校的某位同学,不知道什么原因,忽然从学渣一跃成为班上前几名。

以前总以为学习这回事,得等一个人自己顿悟,但是这种机遇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那些忽然变得爱学习的同学,并不是莫名其妙就忽然开悟的,大都是受到了外界的刺激或触动。

如果我们能够了解人的大脑在学习时的一套思考模式,是不是就能够不用被动地等待那个触动我们顿悟的契机,而可以用科学的方法主动引导一个人将学习的外驱力转化为内驱力呢?

看了《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上学》这本书后,我觉得是可以试一试的。

这本书是写给教职人员看的,但我觉得家长如果能了解人在学习时的各种潜在心理,适当的对孩子学习加以引导,作用会更大。甚至我们自己,在知道了这些“真相”之后,也是可以帮助我们对抗学习中的惰性的。

这本书分为九个章节,最后一章是对老师的教学给出的建议,对我意义不大,前面八章我会详细分享我的理解,文章有点长。

图片源自网络

第一章标题《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关键词:奖励机制

解读:知乎上有个很著名的问题“为什么学习一会儿就不想学了,嗑瓜子却可以一嗑两个小时?”点赞最高的答案是“人做事情,都要有个反馈,反馈期越长,感觉上就越困难。”

学习相比嗑瓜子、打游戏,反馈周期相对较长,所以我们觉得学习难,枯燥。但是人在解决问题时是能获得快感的,当我们解决一个问题后带来的成就感、愉悦感,会激励我们变得喜欢思考。

所以我们要想引导孩子(或自己)喜欢学习,就得建立合适的奖励机制,这个奖励不是指给物质奖励,而是学习本身的结果带来的奖励,要让孩子体会到学习后带来的愉悦。

但是,这里也有个度的把握。因为解决太容易的问题并不会带来愉悦感;而太难的问题不大可能做出来,得到的答案也不会满意,成就感也会大减。所以我们在制订学习计划,或是给孩子布置作业的时候,一定要拿捏好难易程度。

我以前说过一句话:学那种踮踮脚就能(才能)够得着的知识

图片源自网络

第二章标题《老师应该如何教授学生所需的技巧?》

关键词:背景知识

解读:很多人都说,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很重要,但忽略了一点,一个没有知识的人根本展开不了想象。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中也提到过,你从来没见过的东西,连梦都不可能梦见。这也是我前面那篇文章中提到的,有些时候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但更多的时候应该直接教授知识。

在这方面我这几天也在检讨,小茗同学的语文作业经常会让他们组词,每次他组不到时我就让他自己想,但其实那么小的孩子,拥有的知识是很匮乏的,硬要让他想其实就等于让他自己创造一个词,既浪费时间效果还差。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借机多教给他几个词语,并让他记住,相当于在充实他的知识库。

一个人的知识越丰富,理解能力就会越强。有的人总抱怨自己看书慢,以为看书快是天生的能力,其实不是。我们自己可能也有经验,看自己熟悉领域的书就会快一些,因为我们这个领域的背景知识丰富,让我们理解能力更强。

要想提高背景知识的储存量,最好的办法就是阅读了,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不爱阅读课外书的孩子低年级时成绩挺好,高年级时却掉队了。因为他的知识面不广,知道的东西越少,理解新事物就越难,越到上面自然就越吃力。

曾经有朋友问我,是该先让孩子学棋还是让孩子上学后再学棋,我当时给的答案是都可以,不管你先学哪一样,都是在为另一样打基础,但是先学的那个肯定会吃力一些。这其实和本书中的这个观点不谋而合,当你学新的学科时,先学的那一门就是背景知识了。

我以前理财的文章中写到“复利”这个词时,提到过“复利”不仅仅适用于投资中,生活中处处有“复利”的影子。当然也包括读书、学习,学的知识越多,理解能力就越强,然后会学得更快,如此良性循环。

图片源自网络

第三章标题《为什么学生能记住电视里的所有细节,却记不住我们告诉他的任何知识?》

关键词:思考、情感

解读:学习免不了记忆这个环节,但很多时候我们并不会因为想记住什么就能记住,记忆根本不会听从我们的意愿,而有些东西,即使当时记住了,也很快就会遗忘。

那么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记得牢呢?大量的实验表明,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经过思考的东西,会记得比较牢靠。因为经过思考的的知识,就会在我们的记忆中稍作残留,才能形成长久的记忆。

另外还有研究表明,含有情感的事情可以记得更好,不管是快乐的还是伤心的。比如你可能不会记得每天上班途中都会看到的广告牌上写的字,但你却能清楚地记得你八岁那年生日的情景,尽管那个场景你只经历了一次。

所以呢,只要是合适的小说、影视剧、游戏,都可以帮助孩子记住一些知识。比如看金庸的小说增加文史知识,读三体增加物理知识,打游戏增长军事知识......

另:现在自媒体体写的观点文,都喜欢抛出一个观点,再讲一个故事。这真的是一个科学的方法,可惜我不怎么擅长。

图片源自网络

第四章标题《为什么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这么难?》

关键词:知识迁移

解读:我妹家的闺女也和小茗一样学围棋,前段时间她很郁闷,她发现孩子打谱时只会严格按照老师教的来,根本不会变通,老师教的是在左下角的,换个方向她就不会了。

学习中也有孩子可以算出一张纸上长方形的面积,却算不出一个长方形草坪的面积。同样的知识点,换个场景就不会了。

这就是这一章中提到的,迁移能力差。

抽象事物确实比较难以理解,但是在学习中却非常重要。

我妹当时问我该怎么办,我还没看这本书,只是觉得还是应该让孩子多练,练熟了总该会了吧。

但这本书中给出的建议是:同样的道理,多提供实例,让孩子进行比较。

这让我想起了成甲《好好学习》这本书中提到过的“临界知识”,其实就是事物的规律。有很多事情看似不同,其实本质是有同样的道理暗含其中的。去年看完这本书后,我开始注意身边发生一些事情,思考它们背后有什么规律,这种规律还体现在其他哪些事情上面,如此一段时间后,我感觉自己看问题清晰多了,可以绕过很多虚的东西,一眼看透问题的本质(当然只是自我感觉)。

看书的时候,看到一个知识点、一个道理,也总是会在记忆中搜索,还在其他哪本书上看到过类似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类似的事情?慢慢的,我觉得生活变得很简单,因为生活中发生的很多事情,虽然细节不同,但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我们在和孩子聊天的时候,对于一个道理,家长要多列举几个他熟悉的例子,来让他明白其中的道理;也可以让他多观察、总结不同的事情之间的联系,这样可以锻炼他的变通能力。

图片源自网络

第五章标题《题海战术有用吗?》

关键词:刻意练习、思想带宽

解读:我以前是很反对让孩子刷题的,觉得那样是把孩子当作了做题机器。上学期小茗在完成了学校老师布置的少量作业后,我基本上就没给他额外布置作业了,我觉得他只要掌握了就可以了,结果每次考试都差强人意(学校的作业确实很少)。

后来我才慢慢感觉到,适量的刷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一件事情重复多次可以让我们操纵信息的过程更有效率。

比如一个刚学会开车的新手,虽然掌握了每一步操作方法,但开车的过程中一遇到紧急情况,总会有手忙脚乱的感觉,而一个老司机却可以一边和别人聊天,一边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我们在做一件不熟悉的事情时,会占用我们的思维带宽,而导致我们做事的速度变慢,甚至顾前不顾后。

另外,我们也知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重复做很多某一类型的题目会使人更容易辨识一个新问题的内在结构。

所以呢,重复的练习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最好分散时间。一天练琴七个小时,和七天各练一小时,肯定后面一个效果更好。分散练习可以让记忆时间更持久,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如何将学到的东西加以应用。

图片源自网络

第六章  标题《让学生像真正的学者一样思考的秘诀什么?》

关键词:重复练习

解读:这一章其实是上一章的延续。大部分人生病了,在医院选择医生的时候,都愿意选择本科毕业但有三十年临床经验的老医生?而不愿意选择博士刚毕业的新医生。

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没有实际经验的人,即便理论知识再丰富,总欠缺了点什么。

我记得15年股灾前,我们一帮新韭菜都还在狂欢的时候,一位老股民朋友默默地清了仓。事后问他为何如此明智?他说自己也不知道,就是感觉不好,就清了。这种盘感,我相信在商学院待一辈子,不亲自在股票市场厮杀也是学不来的。

有数据显示,一些看起来很“伟大”的人,他们的智商并没有过人之处,他们之所以成为专家,就是因为他们有持续工作(学习)的能力。

图片源自网络

第七章  标题《我们该如何因材施教?》

关键词:认知风格、背景知识

解读:尽管我们平时总是说,每个人都有闪光点,都有优于常人的地方,只要我们善于去发现。却又不得不承认,人与人之间的聪明程度确实是有差异的。郭靖和杨过相比,很明显杨过是聪明的,但是这并不代表郭靖就不能有大的作为。

除了每个人的智能有差异,更大的差异是认知风格。比如有的视觉学习者,就是对图片教学比较敏感;有的听觉学习者会对语音教学的接受更快一些。但我们要知道,认知风格只是思考、学习时的偏好,而不是能力的高低。

对不同风格的孩子,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因材施教,但我们都知道这根本不现实。那么如果孩子的认知风格和老师的教学习惯不匹配,岂不是没有救了?

并不是。

这里又提到了背景知识。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对某件事情感兴趣,往往因为他对这件事情本来就有一些了解。

所以,如果觉得孩子在哪方面弱一些,不妨多引导他看一些有关这方面的课外书籍,丰富他的背景知识

举个例子:我之所以给小茗报围棋、珠心算、科学这些理科类的兴趣班,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理科根本辅导不了他,他将来在这方面如果有困惑只能靠自己解决。那么我让他从小对这些熟悉,将来学校真正学到这些学科时,他的兴趣自然就会浓一些,相对学习起来也会更轻松一些。没想到这个想法倒与此书中的观点一致了。

图片源自网络

第八章标题《怎样帮助“慢热型”学生?》

关键词:变聪明、智能提高

解读:说到慢热,我真是有一肚子苦水了,我觉得我自己就是标准的慢热型选手。慢热,说到底我觉得还是脑子不够用,反应慢。

越年长,越觉得聪明真的是很重要,但聪明,却不仅仅是指智商,而是指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处事能力、变通能力等。这些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

一个人,知识很丰富,学习能力强,别人说什么话题他都能接得住,任何新工作一学就会,这种表现,不就是我们所谓的聪明吗?

一个人的智商再高,把他丢在封闭的穷山沟里,没有学上,没有书看,也没有智者和他交流,他又能高明到哪里去?所以,大部分的聪明,都是可习得的。

所以,我们平时一定不要让孩子觉得智商是决定成败的关键,而是要传达这样一种讯息:他拥有智能的决定权。要让他明白,通过学习,是可以变得更聪明的。

图片源自网络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教我们知道大脑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如何利用这一点成为更优秀的教育者。

书很薄,不到两百页,但我觉得真要展开来写,每一章都有观点可以写一篇文章,由于篇幅有限,只能压缩了再压缩的,书中的很多观点对我触动不是特别大,文章中就忽略了。最后一章,是给老师教学的建议,我就不再啰嗦了。

好啦,近五千字的长文,我自己写的都累,看到这里的人,你们都是很厉害的啦。觉得有收获的话,点个“喜欢”呗

相关文章

  • 你知道学生的大脑是怎么工作的吗?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其实大部分成年人一样不喜欢学习。网上不是有句灵魂拷问嘛:“为什么有很多人情愿吃生活的苦,也...

  • 让你拒绝做出改变的,竟然是它!

    大脑跟了你这么多年,你了解你的大脑吗? 你知道你大脑是怎么工作的吗? 今天蛋叔就来给你科普一下,你会发现大脑其实是...

  • 了解大脑

    你对大脑了解吗?知道它是如何工作的吗?大脑其实比我们想象聪明多了,不信?请看: 一、成份 我们大脑78%是水分,1...

  • 大脑记忆的秘密!超强记忆法训练

    摘要:你了解你的大脑吗?你知道你的记忆是怎样完成的吗?你知道该如何高效利用你的大脑吗?启智天下为你梳理大脑记忆的秘...

  • 大脑是怎么工作的?

    【我在悦读】小倩 【书名】《刻意练习》 【篇目】2~3 【作者】艾利克森&普尔 【收获】 01大脑拥有无限的适应能...

  • 了解大脑,重塑大脑。

    我们大家每天都在使用自己的大脑,但我们真的了解自己的大脑吗?我们真的知道怎么用好大脑吗?我们知道大脑可以重...

  • 《进阶》:成为最快升职加薪的人,只需5分钟掌握一个技巧

    你知道怎么挑选适合自己的工作吗? 你知道怎么平庸者和成功者的区别吗? 你知道怎么去面对领导的批评吗? 你知道怎样去...

  • 批评学生之后

    批评学生,是每个老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事情。那么,你知道批评学生之后应该怎么做吗? 首先,学生有过错,我们...

  • 《怪诞脑科学》之听后感

    你知道你的大脑是怎么坑你的吗? 一、人类大脑的缺陷 1、克鲁机的定义:由互不搭配的零件拼凑起来的糟糕系统。 2、“...

  • 了解垃圾

    你了解垃圾吗?你知道垃圾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吗?你知道垃圾是怎么分类的吗? 假期学校下发了《北京市东城区学生垃圾...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知道学生的大脑是怎么工作的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qbo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