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名字,在我朋友圈特别火:范雨素。
我身边很多朋友都在转一篇文章:《我是范雨素》,现在这篇文章被删了,但还有很多人还在讨论这个事,这其中包括人民日报,各类大V、作家,以及N多的自媒体人。
我被动的,也主动的关注了这件事,在看到范雨素这么火之后,之前还有点摇摆的我,内心更坚定了一个事……
范雨素本人
01
也许你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也许你也和我一样,最近反反复复看到这个名字,为免部分家长不知情,我简单讲下她的故事。
范雨素,今天44岁,湖北襄阳打伙村人,初中文化,如今在北京做育儿嫂。这位普通保姆,用一天的时间,刷爆了朋友圈、迅速收获“10万+”阅读量的,火遍了整个互联网,包括人民日报和新华社都给予了关注。
范雨素火了,主要是因为《正午故事》刊登了一篇《我是范雨素》的文章,文章主要讲述范雨素及家庭十多年来的经历。(如今这篇文章已经被删,你可以通过网络搜索,或者直接在公众号后台输入“范雨素”看到相关链接)
在这篇文章里,你可以看到一个生活在底层,一个有自己兴趣与爱好的人(范热爱阅读与写作),一个向往美好生活的人,如何与命运抗争。
她的故事引发了很多人的同情,她的文字得到了很多人赞赏,她的经历再次引发大家讨论关注一个社会问题:和范雨素同样阶层的人如何改变命运,逃出阶层固化?出身寒门的普通人如何逆袭?
02
范雨素为什么能火?
很多人在讨论,在研究,在思考……
我想她能火,肯定不单单只是因为她的文字与经历,更是因为她的身份,还因为一点点运气(被编辑关注),因为不容易,因为这是个低概率事情,所以才得到大家的关注和同情。
但说实在的,我并不关心她为什么火,那是社会学家、传播学者的任务。
作为一个从事教育行业的工作者,我几乎条件反射式的在思考另一个问题:那些有天赋和才能的孩子,如何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赋?
换言之,如果一个孩子 ,一个人,他拥有某种天赋,某种特殊的才智,他要如何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赋?
如果这个孩子在中国,我想,首先,他家里不能太穷,如果太穷,他就不得不为生存计;
其次,他父母长辈得尊重他的天赋,如果父母不愿意孩子发展自己的天赋,孩子是拧不过父母这条大腿的;
再者,我们这个社会要给予这个天才发挥自己才能的条件。这个就牵扯创新机制、社会资源分配、文化包容等大问题。
不管是哪个国家,哪种文化,我们羡慕热爱甚至崇拜有天赋的人,我们都享受到这些人给我们创造提供的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
我们内心都隐秘的渴望自己是这样的人,或者我们孩子能成为这样的人。
03
一个人,一件事能成为热点,成为新闻,被大家关注肯定是因为反常又普遍。
因为反常,因为低概率,大家才觉得稀奇,记者才会报道。
因为普遍,因为可能发生到任何一个人身上,大家才担心、同情,才会推己及人。
我们来设想两种情况:
一个孩子天赋一般,才智一般,他生活在一个中产家庭,或者精英家庭,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付出,成为某方面的佼佼者;
一个孩子有点天赋,才智在普通人之上,但他生活在一个普通家庭,甚至底层家庭,因为自己的不懈努力,或者某种机缘巧合,他成为某方面的佼佼者。
大家会觉得上面那种人所取得的成就理所应当,下面这种人太不容易了,值得赞赏和关注,甚至在升迁或宣传时,都优先考虑后一种人。
但实际上,情况一的那类孩子,他所付出的努力、拼搏和艰辛,比情况二的人一点都不差,甚至更多,因为他天赋一般。
我想说,这个社会有很多不公平,每个人都会遇到,不管你身处什么阶段,但如果让我选,我还是宁愿成为第一种孩子的父母。
过去我一直在想一个事,为人父母,我们对孩子最大的职责是什么,过去我一直在纠结摇摆,现在我坚定了:为人父母,我们对孩子最大的职责是尽自己的能力去给他创造条件,让他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看到范雨素这么火,我就越发明白一个道理,在中国,底层孩子要突破实现逆袭有多难,现在很难还有机会和可能,但以后会更难。
范雨素是火了,可多少跟她一样有天赋的人,还在为生存挣扎,以至于自己到天赋才能被淹没。
看到范雨素这么火,我就越坚定一件事,我要好好挣钱,挣更多的钱,为孩子创造更多的条件,让他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掌控自己的命运,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一个人的成就,一个人的命运本身应该由他的努力和他的天赋决定,如果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上,给了他不太好的起点,让他的才能、天赋和努力毫无意义,我觉得这是我们父母的失责,也是这个社会的悲剧。
所以我宁愿孩子默默拼搏,付出艰辛,过上有所成的生活,哪怕籍籍无名,被人误解(以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也不愿自己孩子在困境中逆袭,成为小概率事件的主人,因为某种机缘巧合,才能暴得大名,成为范雨素第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