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工作拖延 重燃工作激情
——读《拖延心理学》
在日复一日的工作履职中,我们可能会经历从刚入职时的新鲜感、激情饱满的工作干劲逐渐过渡到习以为常、应付差事甚至出现工作无聊懈怠、推诿拖延等。
明明有一大堆事情等待我们去处理,可就是感觉提不起劲头,不想干;明明知道工作拖延下去会导致领导批评、同事埋怨甚至客户不满,对个人绩效及组织发展都将造成消极影响,可我们有时就是没办法振作精神努力工作,总想着等情绪好转、精力充沛时再努力,总自我催眠明天一定努力,可到了明天却作风依旧。事实上,要想成功克服工作拖延、懈怠,重燃工作激情,就必须梳理及追寻正向价值理念、培养“自为背景”思考方式及专念思维、具备心理弹性及心理韧性等。
梳理及追寻正向价值理念
工作拖延并非是少数人的恶习,当我们心情不好、情绪糟糕或想法消极时往往都倾向于工作拖延、懈怠甚至导致更严重的工作倦怠症等。
此时我们往往自我安慰等自身情绪、心理状态调整到最佳状态再努力工作;或者我们对自己的工作厌倦情绪非常不满,想着先拿出全副精力克服掉这种消极情绪及想法,再重新激情饱满地投入工作。
事实上,不管是坐等情绪好转或与消极想法对抗都非明智之举,坐等情绪好转犹如守株待兔不知要等到何时;与消极情绪、想法对抗只会掉入大脑的“思维陷阱”。我们认为工作枯燥令人厌倦、所干工作缺乏价值不值得付出心血,我们越是与这些想法对抗,这些想法越会顽固地在大脑生根。与其如此,不如学会与自身的消极情绪、想法共存,既不加评判、全然接纳内心的消极情绪、想法,又能做到不被消极情绪、想法牵着鼻子走,同时坚持专注地走在符合自身价值理念、最大化贡献自身工作价值的道路上。
价值理念或个人内在价值观犹如人生指南针,它指引和决定着个体发展方向。价值理念越坚定,我们越能够在遭遇消极情绪、想法困扰时一方面顺其自然、一方面为所当为。即一方面不与消极情绪、想法直接对抗,同时又能坚持按照自身价值理念行事。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在工作岗位上充分施展自身才华、最大化贡献自身价值,把小我梦想融入组织愿景(大我)实现中,只要坚定践行这种正向价值理念,我们就能最大化削弱消极情绪、想法对我们的干扰。当你因为情绪不高提不起工作劲头、因为怀疑工作价值而放任自己选择偷懒懈怠时,问问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自身价值理念;扪心自问如果按照消极情绪、想法选择放任自流、推诿拖延自己明天会不会后悔。
如果选择混日子、得过且过的价值观,那么工作懈怠、拖延是由于你的内在价值观导致的外部结果;而如果在内心选择立足岗位最大化实现人生价值、决不虚度此生的价值观,那么我们就要学会以价值观为人生指南针和压舱石,不受消极情绪、想法等“风浪”干扰,为所当为持续努力工作。而当你坚持按照内在价值观行事时,反而就会发现那些消极情绪、想法会不战而退、逐渐消失。
培养“自为背景”的思考方式及专念思维
我们很多时候选择工作懈怠、拖延,可能是出于习惯,并且感觉自身没有能力、缺乏动力改变现状。我们习惯于“享受”工作拖延暂时带来的慵懒懈怠和无所事事,哪怕内心承受着越来越重的焦虑感和负罪感;我们习惯于把工作拖到最后一刻,再草草干一番就敷衍了事去交工,并自我催眠下次一定痛改前非、努力工作,可真到下次却作风如故。这种工作恶习之所以习惯成自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我们有着“自为内容”的思考方式和潜念思维习惯(视角单一、一成不变、静态重复的思维方式)。
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史蒂文·海耶斯所指出的,拥有自为内容思考方式的人,往往把自己看做是自身经历的容器,“我的经历把我填满,而且永远影响着我”。自为内容的观点认为:我们相信自己这个容器受到了填充物(过去经历)的限制,除非“填充物”发生改变,否则我们无法前进。换句话说,拥有自为内容思考方式的人认定,我们的过去决定了我们的现在及将来。具体说到习惯于工作拖延和懈怠的员工,他们往往会认为既然过去的经历屡屡证明自己确实是个工作拖延、得过且过的懒蛋,那么怎么能指望自己马上振作起来,抛弃过去的坏习惯呢,还是继续得过且过混日子吧。
而对于那些成功抛弃拖延恶习、重新振作起来的员工,他们恰恰有着“自为背景”的思考方式和专念思维(关注当下细微变化及环境挑战,保持开放心态与动态调整的思维方式)。与自为内容的思考方式恰恰相反,自为背景的观点认为,我们不能让自身经历限制自己的成长,过去经历及当前情绪、想法等只是一种背景信息,我完全有能力在充分接纳背景信息的同时,坚持做出符合自身价值理念的选择和行为,并由此创造和书写崭新未来。
换句话说,自为背景的思考方式让我们意识到,过去经历包括当前情绪、想法等只是我们人生的一种背景(即使当下消极情绪、想法再真切,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被它牵着鼻子走),它决定不了我们的现在和将来,我们完全有能力超越背景信息、重新选择行动和未来。
面对习惯性的工作拖延或懈怠时,我们往往会在内心深处体会到深深的无能为力感,我们自感深受自身消极情绪及外部环境束缚,却意识不到任何时候我们都有选择重新振作的能力。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埃伦·兰格所指出的,任何环境下我们都拥有自己未曾觉察到的选择,只要我们学会专念地看待环境细微变化并主动迎接环境挑战。外在工作环境及内在心理环境,都不应成为我们工作拖延、懈怠甚至逃避工作的借口,任何时候我们其实都拥有足够强大的自主选择能力。是选择振作还是懈怠、是选择推诿拖延还是激情奋斗、是选择“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还是选择持之以恒敬业付出,除了取决于我们的“自为背景”思考方式及专念思维,还跟我们的内在心理弹性和心理韧性有关。
以心理弹性及心理韧性迎接工作挑战
行为心理学家用心理弹性来描述人们回应环境变化而非内心变化的意愿。具备心理弹性的员工能够着眼当下,以价值追求为导向战胜环境挑战、履行工作职责、做出价值贡献,而非以想法和感觉为导向,被个人消极情绪和想法牵着鼻子走。
习惯于工作拖延、懈怠的员工往往缺乏心理弹性,即使偶尔兴致高认真工作了一天,而第二天面临工作新任务或工作新局面,被动、消极情绪一产生,自己立刻又举手投降,重新变得懈怠拖延。其实具备心理弹性的员工其内心也会因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变化及面临工作困难、挫折等产生各种各样的消极懈怠、痛苦挫败情绪等,但他们不会被坏情绪牵着鼻子走,反而能够在坦然接纳自身消极情绪的同时,坚持按照正向价值理念行动,以行动积极响应外部环境挑战及工作要求,做出价值贡献;同时还能够以强大的心理韧性持续锤炼专业技能、迎接长年累月的工作挑战和工作压力,充分调动敬业务实、创新超越的心理能量和工作激情来履行工作职责,在不断完成工作职责中实现个体的不断成长。
我们在长期工作履职中,难免会产生工作懈怠无聊、痛苦挫败等消极情绪,进而导致工作拖延甚至逃避工作,长此以往会严重影响个人工作绩效及组织发展。要成功战胜工作拖延、懈怠等恶习,重燃工作激情,就必须坚定正向价值理念引导,培养“自为背景”思考方式和专念思维,具备心理弹性及韧性,不被个人消极情绪及想法束缚,积极响应外部环境变化及工作挑战。在专注投入精力战胜工作挑战、持续做出价值贡献过程中,那些消极懈怠、推诿拖延的情绪垃圾和心理负能量自然会冰消瓦解;同时在持续激情奋斗、敬业付出中,个体乐观自信、坚韧顽强的内在心理建设必然会得到全面提升。有了强大内心和坚定的正向价值观做支撑,我们就有勇气和能力迎接更大工作挑战,做出更大工作贡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