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年5月18日-1970年2月2日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也是上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伯特兰·罗素毕业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为无神论或不可知论者,被认为是与弗雷格、维特根斯坦和怀特海一同创建了分析哲学。伯特兰·罗素与怀特海合着的《数学原理》对逻辑学、数学、集合论、语言学和分析哲学有着巨大影响。1950年,伯特兰·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他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等。
读书笔记
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谈到对“厌烦”和“嫉妒”情绪的解读。重视厌烦情绪非常重要,而我们常常轻视或忽视了它,去寻找新的刺激逃避倦怠感。
不仅是成年人,在育儿问题上,罗素给出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不要担心孩子失去了新的刺激,或者说把孩子的生活安排的满满当当,忙着体验而没有时间沉淀感受。我比较认同这一点,有时候,大人小孩在一个空间里,不需要电视或网课的声音和画面来填充,各做各的,比如阅读、画画、做手工,让孩子适应这样安静的环境,慢慢学习独处的能力,与寂寞倦怠相处的能力,会生出更多创造力。
罗素说:“一个小孩就像一株植物一样,让他不受干扰、在同一块土地上生长时,才发育得最好。太多的旅行,太多的形形色色的感觉印象,对青少年并没有好处,会使得他们长大以后缺乏忍受寂寞生活的能力,而惟有寂寞才能使人有所创造”。
内容摘录
第4章 厌烦和兴奋
>> 厌烦所起的作用,远远没有受到应有的足够重视。我相信,它是在整个历史长河中起推进作用的一个巨大动力,今天更是如此。 厌烦似乎是惟有人类才具有的一种情绪。
>> 厌烦的反面,一言蔽之,不是愉快,而是兴奋。
>> 追求兴奋的欲望深深扎根于人类的心灵之中,尤其是男性。我想,比起以后的各个时代来,这种欲望在狩猎时代更容易得到满足。追猎是令人兴奋的,战争是令人兴奋的,求爱是令人兴奋的。
>> 战争、屠杀,以及迫害等,都是企图摆脱厌烦的一些方式,甚至与邻居吵一架也要比无所事事好一些。因此,厌烦对道德家来说是一个极重要的问题,因为在人类所犯的罪恶中,至少有一半是出于对厌烦的恐惧引起的。
>> 对或多或少有些单调的生活的忍受能力,应该从儿童期就开始培养。现代的父母在这方面是有相当责任的,他们给孩子提供了过多消极的娱乐活动,诸如电影、戏剧、味美的食物等,他们没有认识到,对孩子来说,除了某些很少的例外,过着日复一日相同生活的重要性。孩子们需要的快乐,主要应该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从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去取得。
>> 一个小孩就像一株植物一样,让他不受干扰、在同一块土地上生长时,才发育得最好。太多的旅行,太多的形形色色的感觉印象,对青少年并没有好处,会使得他们长大以后缺乏忍受寂寞生活的能力,而惟有寂寞才能使人有所创造。
我不是说寂寞生活本身有什么长处,我只是说,某些美好的事物只有在伴以一定程度的单调时才有可能获得。
>> 一个孩子或青年,在他具有某一严肃的创造性目标时,他就会甘于忍受巨大的厌烦,他发现这是走向成功所必须的。但是如果一个孩子过的是放荡享乐的生活,那他的
>> 头脑就不会自然产生这类创造性目标,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头脑里想的,总是下一个快活享乐,而不是距离尚为遥远的成功。 基于以上理由,一代不能忍受厌烦的人就将是一代小人,这样的一代人适当地与缓慢的自然发展过程分离开来,在他们身上任何一种生命的冲动都渐渐消亡,犹如花瓶中被折断的花儿一样凋谢枯萎。
>> 当代的城市人所遭受的那样一种厌烦,是与他们同大地生命的分离密切相关的。这种分离使得生活变得灼热、无聊而又干枯,犹如沙漠之中的朝圣远行。在那些富裕有钱、可以自己选择生活方式的人中,他们所遭受的那种特别难以忍受的厌烦,正像它看上去显得很荒谬一样,是由于他们对厌烦的恐惧而产生的。在逃避产出型的厌烦时,他们成了另一种更为严重的厌烦的牺牲品。
>> 幸福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必定是一种宁静安逸的生活,因为只有在宁静的气氛中,真正的快乐幸福才能得以存在。
第6章 人与妒忌
>> 除了忧虑之外,使人不幸福的主要的潜在原因之一,或许就是妒忌了。我觉得,妒忌是人类最普遍、最根深蒂固的感情之一。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儿童还不满一岁就有了这种心理,因此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极为慎重地对待这一问题。
>> 治疗妒忌的惟一方法即在于幸福,但困难也正在于:妒忌本身就是幸福的一大障碍。
>> 实际上,妒忌既是道德上的又是理智上的一种缺陷,它永远看不见事物本身,只见事物之间的关系。
>> 妒忌当然是与竞争紧紧联在一起的。我们对自己认为不可企及的福运是不会去妒忌的。在社会等级森严的时代,最下等的阶级不会去妒忌上层阶级,因为穷富之间的界限被认为是由上帝规定的。乞丐不会去妒忌百万富翁,尽管他们会妒忌那些运道稍微好些的乞丐。
>> 现代世界中社会地位的不稳定,以及民主和社会主义平等学说等,大大扩展了妒忌的范围减少妒忌心的方法之一是,减少人的疲劳。但最主要的是,要去寻得一个能使自己的本能得到满足的生活。
>> 为什么宣传在激起人们的仇恨时比激发人们的友好感情更易成功?原因很清楚,现代文明造就的人的心灵更趋向于仇恨而不是友谊。它之趋向于仇恨是因为它感到不满,因为它深深地、或许甚至是无意识中感到自己失却了人生的意义,感到或者是别人,而不是我们自己,得到了大自然给予人的愉快欢乐。现代人的生活中享受到的快乐,总起来肯定要比原始社会时多得多,但是对可能得到的快乐的追求意识也就更为强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