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幸福的获得
>> 成功的快乐需要一些困难相伴随,使成功最初看来是没有把握的,虽然最终大多是成功了。这或许就是为何不过高评价自己的能力,便是幸福之源的一大原因。
思考:不高估自己的能力,可以让人幸福。1. 因为不盲目做事,成功率更高,享受更多成就感。2. 因为对自己认知比较清新的人,往往是谦卑的,谦卑人更平和幸福。
摘录本书中的另一句话,同理:
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并不像自己希望的那么了不起,一时间可能会使人更感痛苦,但是这种痛苦是有尽头的,过了这一点,幸福的生活就又成为可能了。
>> 复杂的情感犹如河水中的泡沫,平缓流动的河水遇上障碍便产生了泡沫。
思考:罗素用自然界的现象来解释“复杂的情感”,精妙!
>> 而我们当中的许多人却对这些纯朴的欢乐不屑一顾。我们在小时候体验过它们,但后来出于某种原因,我们却认为它们与成人格格不入,这实在是大错特错,任何对他人不造成危害的快乐都应得到珍视。
思考:长大后,我们都抱怨不快乐, 到底是长大让我们不快乐,还是自以为是的成熟让我们不快乐?
我们放弃了纯朴的快乐,是大错特错。追求更强烈的感官享受,无可厚非,但存在风险,罗素说,“最容易获得的、表面看来最吸引人的娱乐活动,多半是容易使人神经疲劳的。追求兴奋的欲望,过了某一极点后,就成了或是扭曲的气质或是某种本能不满的标志。”
如何找回快乐?返朴归真,是不错的选择。
>> 比起其他一切来,根本的幸福更有赖于对人和物的友善关怀。
对人的友善关怀为柔情的一种形式,但不是那种贪婪的、占有的和非得到回报的形式,后者往往是不幸福的祸根。
能得到幸福的那一种形式,是喜好观察人们,并从其独特的个性中获得乐趣,它希望使那些与自己有接触的人能表现其兴趣,并得到乐趣,而不是想左右别人,或得到别人的狂热敬慕。
思考:翻译的比较拗口。简而言之,一个人的幸福,来源于对人友善,毕竟人是群居动物,需要互动。不过,获得幸福取决于,对人友善的目的,是因为想要了解别人,而不是出于先了解别人、再掌控别人。
>> 工作中,责任感是有效的,但在人际关系中,它却是糟糕的,人们希望彼此喜欢,而不想让别人忍耐、顺从地去忍受。自然而然、不费功夫地喜欢很多人,也许是个人幸福的最旺盛的源泉。
思考:原来是这样!从来没想过把工作中的责任感与生活分离。
读到这句话才意识到,为什么有时候对朋友不满,是因为“太有责任感”了,其实做朋友,互相欣赏一部分的性格和能力,就足够了。“自然而然、不费功夫地喜欢很多人”是很精彩的表述。
>> 虽然对无生命的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兴趣,不如对待同胞的友爱态度在日常幸福的成分中那么有价值,可是它仍然具有重要性。
世界广阔无垠,而我们自身的力量却是有限的。如果我们所有的幸福都局限于自身的情形之内,那么不向生活索要更多的东西就是很困难的,而贪求的结果,一定会使你连应得的一份都落空。
一个人若能凭借一些真正的兴趣,例如16世纪的宗教曲伦特会议或是星辰史等,而忘却其烦恼的话,那么当他漫步回来进入一个无关个人的世界时,定会发现自己觅得了平衡与宁静,使他能用最好的方法去对付他的烦恼,而同时也得到了真正的幸福。
幸福的秘诀在于:使你的兴趣尽可能地广泛,使你对你所感兴趣的人和物做出的反应尽量地倾向于友善,而不是敌视。
思考:罗素的犀利在于,当他告诉我们与人为善可以获得幸福后,又给我们指了一条更广阔的明路--对自然、对历史、对宇宙......的探索。
当被人际关系捆绑,被工作中的失落打击,如何让自己好受一点?
有人说,识别情绪、整理心情,这当然是很好的办法,但很多时候,从个人的情绪中跳脱出来,是更好的选择。
比如,每次当我在广阔的空间中旅行时,觉得自己异常渺小。
哪有什么底气自我感觉良好,所以,赶紧享受了美景美食后,回家看书记笔记,不要显得太无知。
哪有什么事值得烦恼,早晚会淡忘,早晚会解决(或不了了之),所以该干嘛干嘛,有趣好玩的事儿多了,为什么和自己过不去呢。
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体验到了外界的有趣,我们对人和物的态度,的确如罗素所讲,是会变友善的。
这就是跳脱个人和群体后,可以获得的平和心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