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是看过电影的人,相信都会对影片中的一些故事情节感动过。其实,每一部影片的导演都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她)们都想尽可能的传递出一种,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认识的信息。
另一个方面来看,当我们在观看那些影片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用已知的情节去推演下一个情节是什么样的。正是有了这样确定性思维的过滤方式,才让我们形成了一种自欺的认识。
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遇到原来以为的不是我们以为的某些事情的时候,很有可能会被这种不确定性扰乱正常思维,大概率上会因此产生一种迷失的感觉,在这种感觉的影响下,经常会有一种没着没落的虚无。想要摆脱这种虚无,就需要用一种主体的意识去与真实的场景去触碰,在触碰之中才能够让我们感受到自我的存在。
某些方面来看,自欺是一种幻想中的真实,主体才是一种真实的存在。但是,我们却总是会在自欺中而不自知,乃至于在真实的世界中会无所适从。其实,摆在每一个人的面前都是一些真实的问题,只是有的人为了逃避失败而选择用另一种方式替代原来希望的生活,结果总是在觉醒的时候用一种自欺的方式麻痹自己。
另一方面来看,处于麻痹状态的人们是不可能清楚的看清眼前的世界,一个看不清眼前世界的人,是不可能有真实的感受。如果一个人总是处于模糊的状态,是很难用理性思维与这个世事相处。
另一个角度来看,人总是会有多种选择,在众多选择中,不是在自欺中活着,就是在主体觉醒中死去。那些活着的只是我们的躯壳,死去的是那些曾经追逐过的梦想。如果人生可以重来,或许每一个人都会在自欺中觉醒。可是人生没有如果,有的只有在黑暗中一点点探索主体的真实,只有用智慧之光才能点亮主体身上的光芒。
那些自欺的幻像,常常会在主体的光芒中消散,即便如此,很多时候,人们在自醒之后会仍然选择以前那样活着。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们在自欺的幻像中生活的太久,已经习惯了那样的生活。另一个方面来看,觉醒意味着从黑暗中走出来,可是,一旦在阳光下生活,意味着要改变原来在黑暗中生活的模式。
一些已经习惯了的生活模式,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过来的,自欺的幻像亦是如此。那些已经习惯了用自欺的方式生活的人,即使被身边的某些情景唤醒,也很容易因缺乏自制而重新回归到那个舒适的壳里。
自欺的幻像是任何一个人都会有的经历,也仍然会有很多人难以从幻像中走出来,他们宁愿沉迷于自欺的幻像中。当然也会有很多人能够从那些幻像中走出来,他们就像是从柏拉图所描述的洞穴中走出来的人那样,在看到外面的世界之后,想办法去唤醒沉迷在洞穴中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