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基辛格的书

读基辛格的书

作者: 年更15万 | 来源:发表于2023-11-30 13:53 被阅读0次

论中国

亨利·基辛格

22个笔记

点评

认为好看

翻译一流,第一次读翻译的书觉得像读原文。

基辛格的视角很独特,以一个亲历者,而不是研究者身份来写书,

以一个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的心态来讲述。

读者故事性很强。很适合我这种对外交和政治有兴趣的门外汉。

眼光长远,胸怀博大,评论也不偏激。在中美对抗越来越激烈的2020年,仍然十分具有参考性。


第一章 中国的独特性

中国是一个只需复原,而无须创建的既有国家。

落后就要挨打吗?———英国人有权力或者义务打开大清帝国的国门,唤醒沉睡的东方雄狮?———清朝有义务按照英国人的建立的标准(道德、法律、经济、外交)来革自己的命吗?———如果一个人在小城市有车有房,工资虽然远低于北京上海,但绝对生活很安逸,但教育资源、医疗条件肯定相对落后,外人有权利把他撵到北上广讨生活吗?————我们现在看清朝后期可怜,大清帝国自己却很安逸,外国列强凭什么一定要用炮弹炸开国门?———大清帝国有什么义务满足英国扩张市场的需求,结与国之欢心?

中国的士大夫官吏对工业化的要素——蒸汽机、信贷和资本、私有财产及公共教育等一无所知。

耆英办外交:抚夷

中国人的热忱其实是精明算计的结果,诚信被当作一种武器;至于中国人是否真心实意并不重要。

魏源的蓝图:“以夷制夷”,师夷长技

我就吃一点亏吧,要求列强只能挣那么一点便宜。

听着怎么那么傻呢?

外敦信睦,而隐示羁縻


让俄国人来调停,也是以夷制夷?没我一兵一卒就割让了那么多领土?

以夷治夷

应对衰落

中国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文明有5000年的历史,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存在了2000多年。它能做到这一点,并不是靠对近乎猖獗的外族入侵逆来顺受。在这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征服者要么被迫接受中国文化,要么逐渐淹没在被征服者的海洋中,而中国人的耐心遮掩了他们务实的特点。现在,决定命运的又一个时期即将降临。

义和团运动和军阀混战的时代

意思是中国在二战前属于帝国主义?

它就可以走出帝国主义阶段,再次实现统一。

苏联和英国都不是好东西。

苏联选择了承认国民党政府,但又向共产党提供武器,脚踩两只船。与此同时,它不经中国邀请,向中国东北地区派出大批军队,旨在恢复昔日的部分殖民权益。中国对新疆的微弱控制进一步遭到侵蚀。西藏和蒙古逐渐走向半自治状态,分别被纳入英国和苏联的轨道。

从不平衡到平衡,又从平衡到不平衡,循环不已,永远如此,但是每一循环都进到高的一级。不平衡是经常的、绝对的;平衡是暂时的、相对的。

然而,一个永不安定的国家如何能成为国际体系中的一员?

毛的国际关系学:空城计,中国式威慑和心理战

毛制定外交策略常从中国经典古籍中,即他表面上鄙视的中国传统中汲取灵感。在制定外交政策举措时,他所参考的通常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而是中国的古典著作,例如四书五经、记述历代王朝兴衰的《二十四史》、《孙子兵法》、《三国演义》以及其他关于战争和策略的兵书,像《水浒传》这类反抗斗争的故事,还有《红楼梦》这部讲爱情和封建贵族内部争斗的小说。毛说过《红楼梦》至少应该读五遍。他把古代士大夫贬为压迫者和寄生虫,却和他们有着相同的兴致,喜好作诗填词,并对自己豪放的大草书法艺术深以为傲。毛泽东这些文学和艺术活动不是政治活动之余的遣兴之举,而是他政治生涯的一部分。1959年当暌离32年回到故乡韶山时,他赋诗一首,诗中未提及马克思主义或唯物主义,而是充满了浪漫情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一个世纪后,毛发动“文-化6大9命”,目的之一就是清除有可能把中国纳入一个普遍性文化的现代化因素。

可能中国最了不起的一点就是,它最终得以摆脱了和苏联的一切关系,站到了冷战“赢家”的一边。

中/国的反应:另一种威慑

他知道,双方的力量对比对他极为不利,他无力与美国摊牌,更遑论两线作战了。他要把美国的军力困在亚洲,并把中国卷进去,以加深它对苏联的依靠。不过斯大林的信表明了苏联和中国的战略规划者是多么重视朝鲜的战略意义,尽管是出于不同的原因。

斯大林的信使毛进退两难。为了表示革命的声援在纸面上计划出兵是一回事,而真的动手却是另一回事,特别是北朝鲜军队已行将崩溃。中国出兵必须要苏联提供援助,尤其是空中掩护,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根本没有现代化的空军。因此,当出兵朝鲜的问题提交给政治局时,大家的反应出奇地踌躇,这令毛泽东对做出最后的决定犹豫起来。

邓的攀升——“改革开放”

掌握了解释权。

他的主要手法是把“实事求是”和“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到“毛泽东思想基本原则”的高度,而这个提法在毛在世时并不广为人知。

十年后的广场上是不是也是这样?

最近一段时间内,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少数人的闹事现象。有些坏分子不但不接受党和政府的负责人的引导、劝告、解释,并且提出种种在目前不可能实现的或者根本不合理的要求,煽动、诱骗一部分群众冲击党政机关,占领办公室,实行静坐绝食,阻断交通,严重破坏工作秩序、生产秩序和社会秩序。

四个现代化六十年代就提出来了,不是周恩来一个人退位前的说法。

邓解释了中国四个现代化的政策,这个政策由周在最后一次公开露面中提出,旨在实现农业、工业、科技和国防的现代化。

第十五章 美国的窘境

一旦事态逐渐失控,它往往就会形成自己的发展势头,最初的主要发起人反而成了再也看不懂剧本的剧中人。

戴秉国——再次确认和平崛起

戴秉国声称,和平发展既不是中国“韬光养晦”的阴谋诡计(一些外国人这么猜想),也不是浪费中国优势的天真幻想(一些中国人这么指责)。这是中国真诚而长久的政策,因为这最符合中国的利益,最符合国际战略形势:

本书再描述毛-邓江湖的风格时,不断回顾他们的人生经历,所曾经经历的时代。

就像农村人经过奋斗进了城,农民的儿子还能守着农民的梦想吗?

像其前任一样,中国现任的领导核心也会把自己的经历注入世界观和国家发展远景


以上是我读基辛格的《论中国》的一些笔记。当时读还是感觉写的很好的,但是呢,自己读的很粗,思考得不多。除了上文标斜体的是自己的想法外,其他的都只是对书上原文做了标记。可能还是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对许多观点无法评判,只能看个热闹。

书写得好、翻译得很好,很多观点是中国人自己写的书里看不到的。提供新的一种视角,值得一读。

相关文章

  • 读《基辛格》

    沃尔特·艾萨克森的《基辛格》问世后,很长一段时间基辛格就没有和作者本人说过话,直至艾萨克森成为《时代》周刊的执行主...

  • 读基辛格博士的《论中国》

    整理书架的时候发现基辛格博士的《论中国》。刚读的时候以一种顶礼膜拜的心情去读的,对于一个在生产一线的产业工人而言,...

  • 拥抱战后、论中国

    距离上次写东西又有半个月了。先要看自己读了什么书。基辛格的论中国读完了,然后是读战后的日本。这还得是多亏了梁文道。...

  • 基辛格

    亨利·阿尔弗雷德·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1923年(癸亥年)5月27日—),德国犹...

  • 认知升级|26 谁能主导世界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有一本书叫做《世界秩序》,这里面有很多创见。比如基辛格认为,世界秩序的合法性基础是共享一套价值观...

  • 基辛格与中国名吃的故事

    齐帆齐微课 1 盐焗鸡与北京烤鸭,基辛格都吃过吗? 其实这两样名吃他都吃过。 盐焗鸡又名基辛格鸡,“基辛格鸡”这名...

  • 文化自信

    1973年,基辛格来到中国见毛泽东。谈话间基辛格突然问道:“听说主席阁下正在学英语?”毛泽东回答:“只会几个单词,...

  • 读罢基辛格《大外交》余思

    基辛格之著作《大外交》在国际关系界地位隆隆,闲暇几天读毕,趁热打铁,写下一些思考。 在基辛格看来,社会主义阵营的领...

  • 中美走向关键人物

    中美走向的关键人物在于基辛格。

  • 今日随笔

    今天继续阅读基辛格先生的《论中国》,发现如果把《从晚清到民国》、《曾国藩》以及《红星照耀中国》和这本书串起来一起读...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基辛格的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qsqg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