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偏差是行为经济学中经常提到的概念,大部分了解行为经济学的人都听过如:损失厌恶、锚定效应、羊群效应、心智账户之类的概念,这些概念主要讲人在行为上的非理性,这些非理性行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几百万年前的人类。
讲这个的意义在于,非理性行为并没有因为人类的进化而消失,在当今社会,我们身边随处可见非理性行为。
比如最简单的羊群效应,看见排很长的队伍,就会有人不自觉的去排队;看见有人在跑,很多人会不问缘由的跟着跑。这种行为用进化来解释就是,原始人类在无法判断危险时,先跑是成本最低的选择。
损失厌恶、锚定效应等等大概都是这个逻辑。行为经济学揭示了这种偏差的存在,更重要的是这种偏差形成的环境已经与现在完全不同,这里的关键是,环境和行为存在 错配。
比如过去,生活环境比较恶劣,人类需要吃高热量的食物来抵御饥饿和寒冷,但现在,如果还延续基因的这类原始需求,就会让自己变很胖,并引发很多疾病。肥胖引发的疾病就是基因需求与当下环境 错配 的结果。
这是吃的方面,人的思维方式也同样存在这种错配。要知道,行为是思维的延伸,如果我们的思维方式还延续着几百万年前的思维方式,那很明显是不适应当下的这个环境的,其结果就会出现行为与规律不符的情况。
比如买卖股票,这些都是几百万年前没有的东西,如果想从中赚钱,就需要克服那些原始行为给我们造成的影响,学会用新的行为方式来思考投资。
那什么是新的行为方式呢?这里不需要把过去的行为与当下环境一一对比,只需要找到一部分案例,就可以感受到不同。
预期中的偏差
- 有限注意力
在几百万年前,人类一直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而注意力又是非常耗能量的事情,所以集中注意力对人来说是很困难的,所以,人类就形成有限注意力的行为习惯。
延续这种习惯,我们会犯一些错误,比如电梯广告,你每天上下班都会看到,当你真的有类似需求时,可能就会懒得思考,买了电梯广告上的东西。
同理,电视新闻也都是类似的东西,看似不起眼,但实则在影响我们的判断。
这有什么不好呢?如果仅仅是买个家电、吃什么东西还好,如果是投资呢?要知道,假如你隔壁就是一家上市公司,你天天能看到它,虽然你知道这并不代表这个公司的盈利能力,但基于你的有限注意力,你可能就会选择这家公司的股票。
- 代表性偏差
这个还是关于注意力的,由于人不喜欢做耗费能量的事情,很多时候就容易凭感觉去判断。比如扔硬币,如果连续出现5次正面,这个时候大部分人会觉得该出反面了,但实际上出正面和反面的概率是一样的,并不会因为前面出现5次正面,后面就会出反面。
这个偏差很浅显,但会影响很多人,不仅是普通人,也会影响专业的股票分析师。你一定听过分析师类似这样的言论:“这个公司过去三年的盈利都达到了30%以上,可以预见,未来一年的收益率也会在30%以上,所以这个股票可以考虑买入······”。
这句话听起来像不像硬币的例子?分析师如此乐观就是基于该公司过往的业绩表现,但过往业绩并不能代表将来。所以,专业的分析师也会被代表性偏差影响,导致实际情况与他的判断发生错配。
以上两点是预期偏差中典型的错配现象,如何克服这种错配呢?其实可以做出反向操作,例如卖出或者做空分析师认为会继续保持增长的股票,这样虽然违反直觉,但要知道,分析师的代表性偏差预测恰恰反映了该股票可能已经被高估,未来的盈利能力,或者说股票的收益不会有更高的上升空间,这个时候卖出或者做空,反而是更优的投资策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