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治愈系的电影,不得不提起由日本拍摄的《白兔糖》:细致入微的描绘了两个关系陌生的“亲人”,他们的感情从最初的相处无措,到最后无法割舍的相依为命。生活本就平淡无奇,若忽而感到一点甜,那么这点甜就会是全世界。
还有法国拍摄的《蝴蝶》也是让人难忘的治愈电影:失意的生活到了某个时刻,总会有一束阳光猝不及防的照进你的生活,一老一幼,两个失意的人一同踏上寻蝴蝶的旅程;最后他们明白了,时间总会不时与人生玩恶作剧,所以对家人的爱,请不要吝于表达。
那下面,我要跟大家说说《海蒂和爷爷》这部电影,同是治愈系配方,却又是另一种不一样的温情。它没有《白兔糖》那样内敛含蓄,也没有《蝴蝶》那样感情沉重,它以小女孩率真美好的言行,给观众绘出一副岁月静好的图画。
这部由瑞士童书改编的电影《海蒂和爷爷》,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已经牢牢的抓住观影者的视线——干净无瑕的蓝天白云,摇曳可爱的狗尾巴草,群峰缀雪延绵不绝,一个简单的画面,却描绘出仿佛四季皆在的大自然风光。
电影讲诉自幼失怙的海蒂,被姨母送到爷爷身边后所发生的故事,中途虽经历了波折,但最后在亲情和友情的交织下,海蒂拥有了一个不一样的人生。
爱笑的女孩运气都不会差,说的大概就是海蒂吧;面对脾气怪异又陌生的爷爷,她的乐观率真,迅速拉近了与爷爷的距离。
01、没什么坚冰,是一个拥抱融化不了的!
与爷爷第一次见面是不愉快的,毕竟第一夜海蒂是睡在羊圈里,但她的乐天率真精神却不以为苦或委屈,甚至在得知爷爷将要把她送养别人家,她也没有哭闹。
饭后,海蒂和新认识的小伙伴皮特牧羊去,这时,一句残酷的对白居然从一个孩子嘴里说出来:“村里人说,他杀过人。”
其实电影全篇并没交代爷爷是否曾杀过人,但村里的人就是或害怕或厌恶爷爷,见之人人躲避或议论纷纷。
然而爷爷虽然寡言少语,却是个活得明白睿智的人,只是一个眼神他就看懂了海蒂对自己的害怕,他并不急着为自己辩解,而是语气平静的引导海蒂自己思考:
“人们都喜欢谈论坏的事情,你自己要学会判断;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还是相信那些流言。”
海蒂看着爷爷,仿佛听懂了其中含义,于是毫不迟疑的飞扑去给爷爷一个大大的拥抱。
若说爷孙的感情正渐渐融洽,那么这第一个拥抱无疑是一次递进升华,于是才有隔天爷爷为海蒂做椅子情感铺垫——用行动来表达情感上的接纳和欢迎。而这把令海蒂感动的椅子,让她再次拥抱了爷爷,这回爷爷已经抑不住内心的激动欢喜,也紧紧回抱了她。
有一幕爷爷带着海蒂坐雪橇飞驰而下,明媚的阳光下,巍然壮观的阿尔卑斯雪山都成为他们欢声笑语的背景,在海蒂的陪伴下爷爷也返老还童了。晚上爷爷把她从皮特家背走,那是爷孙俩第三次亲密拥抱,海蒂的善良源于内心,她向爷爷感慨:
“你知道吗,奶奶看不见,连面包也咬不动,我们还是幸运的,对吧爷爷?”
爷爷明显顿了顿,没说话,继续默默的背着她在厚雪层中行走,向家的方向回去。
这一份迟到的亲情是质朴又平凡的,幸福对他们而言,是能一起住在简陋的小木屋里,是在雪地里一起快乐的滑雪橇,是爷爷还有体力能背起海蒂回家。
02、走进富足的城堡,喜怒哀乐都被带上枷锁。
快乐时光总是短暂,告别自由赤足的海蒂,被姨母骗送到富人之家做玩伴。进出城堡只有一道高而厚实的大门,墙一般隔断了外面的阳光与人的联系。
城堡华丽而富足,高高的围墙紧闭的窗户,却只是个精美的牢笼。常日只有严厉尖锐的女管家为伴,从她的肢体语言和行事作风就可看出,在这城堡里她的权利比小姐克拉拉还大。除了主人,其余人都在她的掌控之下,方方面面都受到约束,无处不压抑心灵和精神,然而上流人家却以此为荣,称之为“修养”。
不能行动自如的克拉拉是个有爱心和修养的小淑女,她对海蒂亲切友好的态度自然流露,更是第一个用善意欢迎海蒂到来的人。
在城堡熟睡的第一晚,海蒂梦到了阿尔卑斯山的风光、爷爷的木屋和飞鹰;用餐时看到松软的小面包并偷偷藏起一些,海蒂立刻想到山上咬不动硬面包的奶奶;当男仆告诉她,在高塔那里或许能看到远处的山,她毫不迟疑的带着克拉拉出门探险去;她因童书里相似的情景,而勾起对山上生活的回忆,还因此患上梦游症——这一切切,都是她在思念、牵挂山上的人和物。
剧情到这里,一个带有几分滑稽意味的画面出现了——给海蒂洗澡的地方居然是厨房,镜头先落在一只正被拔毛的小动物身上,下一刻就看到澡盆里被仆人摁着搓洗的海蒂,顿时感觉她的处境和砧板上那只小动物一样可怜待宰。
其实,好动率真的海蒂与严格的上流社会教条相比,确实格格不入,毫无疑问,她成为城堡里唯一的“异类”。
够不上调皮捣蛋,但隔三差五的鸡飞狗跳还是有的;本性使然,她不加修饰的言语和行为,除了刻板的女管家和家庭教师,其余的人都很喜欢她。但显然,这些喜欢是不足够让她快乐的。
在城堡的生活中,海蒂没发自内心的笑过,直到最后离开了,在火车上,她才真正的展颜——看着群山绿树,那是自由和亲人在远方召唤。
03、自由翱翔的鹰,有3个象征意义。
鹰在整部电影里出现了三次,每次所代表的象征都是不一样的,每一次出现的节奏都是为了带动剧情的发展,赋予不同的意义来衔接后面的故事和升华情感。
第一次:电影开头的1分钟左右就出现了鹰,海蒂学着鹰展翅的姿势张开双臂,在阿尔卑斯山的巍巍壮观下向往着,这时是象征着自由快乐。
第二次:海蒂到城堡熟睡的第一晚,她梦见了阿尔卑斯山、爷爷的小木屋还有天上翱翔的鹰,这是她最眷恋的回忆,象征着她对爷爷和家的思念。
第三次:海蒂在泽塞曼奶奶送的笔记本上,写着属于自己的故事,雄鹰再次空中飞翔而过,海蒂看到了,也张开双臂在群山绿野中奔跑,这时的鹰象征的不仅是自由,更多是对追逐梦想和希望的牵引与期许。
还记得手艺了得的爷爷,给海蒂做了个鹰形木雕,这不仅是礼物,更是一份爷爷对海蒂的宠爱,后来海蒂带着它去了城堡,把所有思念的情绪都寄托其中,又在离开城堡时转送给克拉拉;我想,如果爱有传递,那么这个木雕无疑是最好的证明。
04、这个故事,没有绝对的反派。
城堡里不同人的个性,是世界一部分人的小缩影。
仆人大叔:从刚开始他给海蒂夹面包,到后来告别海蒂时,幽默内敛的他握着海蒂的手,虚虚送上一吻,绅士而尊重,我对这个角色的喜欢是呈递增状态的。
女管家:这个性尖锐语言严厉的女人,她本质是自私自卑,却不是个坏人。她对海蒂说“自己做梦都想生长在这个城堡里”,这是她自卑心理所反映出的价值观和梦想,所以她不喜欢海蒂的原因之一也是出于嫉妒。
克拉拉:她压抑不住对海蒂的思念,在奶奶的帮助下终于上山与海蒂再会。她并不娇气,在山上也光脚玩耍,摸山羊,变得开朗爱笑,放下海蒂离开自己的芥蒂。如果说阿尔卑斯山有圣洁的神灵,那么它最大的成就就是让克拉拉重新站了起来。
泽塞曼奶奶:“他们的见识太少了海蒂,他们只知道这个村子,但是你见过这个世上更多东西。”这是一位慈祥又智慧豁达的老人,她爱惜、尊重海蒂,送她一本笔记本并鼓励她写下自己的故事。
村民们:这就是所谓的吃瓜群众了,他们的眼界和世界只有这个村子,就连他们孩子的梦想也只有牧羊人农民等,所思所想只与村子相关。他们也没坏心眼,只是愚昧短视,只盲从大家认为是对的事物,没有自己的思考能力。
![](https://img.haomeiwen.com/i18822048/76da74adae6d058e.png)
电影以阿尔卑斯山的天然明净为底,自然与人相融,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纯粹真挚的世界,人与自然之间,与人之间,无论亲人、友人、主仆还是邻里,其实都可以温情脉脉。
人生总会有很多身不由己的颠沛流离,海蒂的人生就是如此;但糟糕的生活和出身,阻挡不了她活出快乐和积极的自己,不埋怨穷苦狭小的生活环境,不颓靡或自卑,她活出了一个自由精灵的模样!
以海蒂的视角看来,世界可以很小,山上和村里;世界也可以很大,在城里、在城堡里、在泽塞曼奶奶让她写下故事的笔记本里。
如果有后续,若干年后的海蒂,长大的她本性依旧,虽然生长在小村子里,但始终会与其他人不一样;她的眼界和心胸装下了这个世上最美好的事物,她不会是农民、牧羊人或铁匠,她依然会带着笔和笔记本,写下最温馨动人的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