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意: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去到一个国家,就会知道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事情是他自己求得的呢?还是各个国家的国君主动以自己国家的政事咨询,亲口告诉他的呢?”
子贡说:“老师是靠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来取得他们的信任。他老人家参与政事的方式,大概与别人不同吧!”
两个学生对于老师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是“问政”还是“听政”的问题。
孔子在当时的境遇有时不免觉得奇怪,一方面很受推崇,一方面却又受排挤。肤浅的说大概是他的认识太超前,不被当世所认可。但是他做为一个教育家学者,致力于改变社会现状,并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因而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儒家思想仁义道德,这一行为和理念还是被大众认可,并被统治阶层在一定范围内利用的。
那么,他是如何做到被认可被信服的呢?
子贡就体会的比较深刻,他说是因为老师的“温、良、恭、俭、让”所致。也就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实际上也是提炼出了孔子宣传弘扬的儒家思想中做人与做事的精要所在,待人接物的基本准则。
温,也就是温和敦厚。温和的人在社会上总是受欢迎的。人们形容长者多说温和慈祥,如此形象很容易获取对方的好感与信任,不管是陌生还是熟悉的人都更容易相处,更容易获得一种心理的认可与支持。
良,善良的品德。实际上是一种仁义的表现,爱人的情怀。一个人有着善良的品性,自然而然在长期交往中会得到真诚的回报,谁不愿意同善良的人打交道呢?谁不乐意同善良的人交朋友呢?世事已经艰难了,身边的人如果是良善真诚之辈,少了多少算计就多了多少人生的乐趣。
恭,恭敬,尊重。人与人相处要有相互的尊重恭敬之情,这是礼貌或者说是一种礼仪,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对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要有这种能看到别人长处,意识中有不如人的一种谦虚之态,而不是傲慢骄横,目无一切。即便是相熟之人,也得有个界限,特别是现代讲究私人空间,要保有一定的空间距离。如果不流于表面的话,对双方的相处事务的办理还是大有裨益的。
俭,节约勤俭的生活态度。是每个人都要养成的习惯,不浪费物资,不止是个人,小家庭,社会都要有这种勤俭持家的意识。在心里为自己划一道底限,不为了追求不必要的物质而陷入泥沼之中。
让,谦让,礼让。与人相处时要有容忍与谦让之心,不争强好胜呈一时口舌之争,以谦和之态相待,使相处沟通时能和谐愉快,避免发生不快与争执,增加心理上的负担和不必要的麻烦。
五者,实际还是个人的修养。就是说,孔子的修养和品德是令人信服的,所以能得到那些为政者和统治者的信任,故而能得到别人得不到的信息,也使这些人乐于与他探讨各种实际问题,遇到的政务纠葛,从而使孔子对民众对社会有更详尽的了解,对社会政治有更全面的认识。
当然现实社会中一味地“温良恭俭让”容易让人误以为是软弱可欺,保持此美德的时候,“我们的善良要有锋锐。”如此,尽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