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从大面上了解诗的起,承,转,合。
许多同学诗友问诗的起承转合是什么,有何用。其实这个问题说起来简单,但用起来又很 复杂,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有时我也想,讲这个问题没多大必要。写诗在个人悟性, 万不可被框架束缚。而起承转合之说就像有框架一样。
但反过来想,这个内容主要想靠个人体会来达到理解贯通,而不是说教。 多是个人体会呀。
那就从起承转合的出处、起承转合的意思及起承转合在作品中的运用等三个方面,对起承 转合做一浅析。
一、起承转合的出处
起承转合这个概念,最早出自元代范德玑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 (chong)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从这四句话中,可见一斑
后来我国清代学者刘熙载《艺概.文概》再一次引申:“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 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对这一 说法进行了拓展。
这是目前对起承转合解释得比较早、也比较好的二条出处,后来也有金圣叹、鲁迅等人,对起承转合进行了注解,但都没有超出以上内容。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概念是后人的一些研究结果,或者是总结。
唐宋时期的人们写诗词 时,根本就没有这个概念,但作品不是也超过后代吗?这也是我一直不想讲的原因。
但时有问起,也只能结合典籍及众家之言以及自已的认识,浅谈一下,不当之处还请指 正。
二、起承转合的含意
在我认为,起承转合其实就是我们通常讲的诗词结构章法,也称为诗词结构谋篇布局之 术。
起者,开端也。文章的开端要平直。或开宗明义、单刀直入。或设置悬念、引人思考。或 平铺直叙、留有余地。总之要引人注目,变化多端,并以自然为佳。
起要平,要点题,吸晴,读第一句要扣题,知道要写什么,但又不能尽全景全意。
承者,承接也。承要春容。什么叫春容?舂容就是要有力、洪亮和从容。意即承接要自 然、有力和洪亮,既要能承上,还要能启下。
在第一句的基础上,深化主题,力足味浓
转者,变化也。文喜看山不喜平。文章要有起伏变化,如果说起要平,承有力,在转这儿 就要有波,有起伏了,要跌宕有致,而又万变不离其宗。
转的目的在于加意,加更深层次的意味
合者,结尾也。结尾要渊永。何谓渊永?深远、深长也。意思是文章的结尾要有意义,有 韵味。或点明主题,或启发联想,或耐人寻味,均要干脆利落,有力且有味。
在转的基础上,表达出作者最终的深意,让人思索,寻味 大致就是起承与转合
诗词的起承转合的结构布局方式,不但表现出诗人的思维进程和情感的发展与变化过程, 而且使诗歌的结构严谨,波澜起伏,曲折有致。
是很好的一套布局方式。
下面举例说明
三、起承转合在诗词中的作用,(整体分析) 我们拿杜甫的《登高》而分析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起”句定基调
“起”句或以景起,或以事起,紧扣标题,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等作用。好的 开头能收到先声夺人之效。
《登高》首联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 象,描绘出了一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
律诗通常以联为起。
2.“承"句来蓄势
“承"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登高》颔联中的“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 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 大、旷远,从而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
从第一联到第二联,明显加深了氛围
3.“转"句掀波澜
“转"是结构上的转折,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
大多为由景及人,及情,及理的写法
“转"句是显示作者思路的最为关键处,在前面铺垫蓄势已足基础上陡然一转,顿生波澜。 这一句很关键,诗达不达意,表现力够不够强,转句非常关键,转不好,就合不来
4.“合"句显主旨
“合"是前面诗意的最后合成,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登高》尾联两句在颈联两句基础上直抒胸臆,似一吐郁结于胸的不快,又似无可奈何沉 重一叹。一个艰难时世中老病孤愁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令人痛惜!全诗起于“悲”而终于 “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所以在结构上,“合”句(联)常呼应开篇,首尾圆合。
杜甫的《登高》历来为诗家所模拜,是律诗结构与表达的楷模。它的起承转合分明有序,表现有力。堪称典范,大家多揣摩。
最后补充一点,起承转合的呈现方式在绝句,律诗,词中都有体现,不限于个别体裁。写诗的基本套路就是这样的。剩下的就是遣词造句的能力了。
今天先讲到这,明天讲绝句的写法及注意事项。
律诗通常以联为分,也有叫四分法的,一个意思。而绝句就不同了,有变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