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告诉我们,不仅要发展经济,还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这使得生态观念深入人心,同时为国家与地方治理带来了新内容。
这是2003年SARS促使国家注重公共服务供给后的再一次深刻反思。
我们发展经济是为了什么?难道只是GDP、高楼大厦和高新技术吗?显然不是最终目的。二氧化碳破坏臭氧层导致温室效应不断走强,加速融化南北两极冰山,不断升高海平面,进而威胁人类生存空间。受人类污染影响,地球上每天都有动物、植物、微生物消失或濒临灭绝。作为生态环境一部分的人类正无意或有意地破坏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不保护自然,自然将报复人类,迟早会在某一天与人类同归于尽。这方面的研究、书籍以及电影不在少数,相信大家都看过或有耳闻的。
显然,为了发展一味地去破坏自然环境,是不可取的,何况我国也已跳出“要面包就得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发展阶段呢。既然如此,为了幸福生活,保护自然生态比如山河湖林草大生态系统,对每个人而言,就都责无旁贷了。
保护好、发展好这个大生态系统,呼吸高质量的空气、吃高质量土地里孕育出的高质量粮食、喝高质量的水、享受高质量的工业产品,等等这些美好向往才能落到实处。时下令我们活得忐忑的食品药品安全、雾霾污染等问题就会大为缓解。人们就能精气神十足地去工作、创新、发展,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质量地奋斗。
如此,以良好生态环境为基础,一环紧扣一环,我们这个国家民族和社会才能进步快、健康发展,我们每个人才能活得安心、放心,把自己的才智和青春热血融入到国家民族繁荣进步中,实现共同发展。
从单纯注重发展到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再到增加生态治理,国家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的体系日益健全完善。而生态治理为发展注入的高质量元素,也使得生态治理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力量,不可或缺。这也许是生态环境治理的本意与初衷所在吧。
不仅如此,生态治理背后所蕴含生态思维的丰富内涵也值得探究一番。
生态思维是全局性思维。一个池塘死了两三条鱼,是鱼的问题,但如果都死掉了,那十有八九是池塘的水出了问题。由鱼到池塘,与由经济发展到自然生态系统,是由点及面、由局部到环境系统的一次重大思维转变和跃升。只盯住具体问题,不注重研究其所处的环境和在全局中的位置,是不利于我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说得就是这个道理。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社会现象和问题,我们既要谋全局也要思一隅,才能把现象、问题看清楚、想明白,去伪存真,透过现象看本质,促进问题的解决。这是对生态思维丰富内涵的第一个认识。
生态思维是协调性思维。地球自然生态环境中的人类、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既是生态本身又是生态的创造者,其中任何一种的消亡都是无法估量的损失。各种类生物互济共生、和谐共处,是生态思维的核心意思所在。我把它称为“协调性思维”。这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方面都是可资借鉴的。比如,发展产业经济,只注重大块头企业固然好,但如果不重视中小微企业的培育,就会丧失孕育大块头企业的基础和沃土,导致经济增长、转型和创新发展流于形式、预期落空或大打折扣。同时,在社会治理中如果不能兼顾各阶层利益和生存发展空间,社会大生态的稳定、健康就可能会有风险隐患。对“三农”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粮食乃至工业原材料的质量和安全就可能出问题;驱赶小商小贩等低收入人群,就可能因生活成本攀升导致城镇人口贫富分化加剧,为社会治安和稳定埋下隐患,等等。这些不利于健康稳定发展的因素,就是缺乏协调性的表现,没能从总体生态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从本世纪中叶我国全体人民要基本实现共同富裕的角度看,各阶层协调发展的问题会越来越重要的。
不仅如此,生态思维中还可能有包容性思维等诸多丰富内涵,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鉴于篇幅限制,文中就不再赘述了。
总体看,生态治理不仅是党和政府经世济民的新内容,还是一种可以指导我们更全面系统深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用好这种方法,我们在学习、调研和实践工作中就多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一种新式的分析工具。
“一招鲜吃遍天”固然要倡导,但多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拓展思维视野,也要大力鼓励弘扬。这在一个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的加速发展社会中,我看可取,似乎与“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有异曲同工之妙,有利于我们提高认识和解决问题。
(完结)
封面图片授权基于CC0协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