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422113/cba87f069d41e279.jpg)
今天下乡,去了很多教学点。其中有一个学校最让人震撼。
集中办学以来,许多村级小学相继合并,离中心小学比较远的村落,有的保留了几个年级,有的村里只剩下幼儿园。
严格说起来,这些小学和幼儿园算不上正规的学校,小学叫教学点,幼儿园也没有条件分小中大班,各个年龄段的孩子就集中在一起上。
最远的一所幼儿园,是塔尔巴哈台山脚下的一所,一共7个学生,全校三个教职工,一个园长兼教师,一个保育员兼厨师,一个保安兼工人。他们离城区60多公里,遇到冬天雪大封路,几天被困学校,等推雪车开了路才能与外界相通。最感动的是他们的态度,特别是那个小姑娘笑容灿烂,阳光积极充满正能量。
我们被深深感动了。
还有几个教学点的年轻教师,工作量特别大。最多的带了三种科目七门不同年级的课,周课时达二十多节。
同去的小米同事却说,这些地方多好,风景好,清净。我未置可否,因为我知道,再美的环境如果没有丰富的精神支柱,就会变得单调乏味。
看见他们,就想起了自己当年那段难忘的经历。
曾经,在距离城市57公里的山脚下的村级中学教学三年。一帮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吃大锅饭,青春洋溢,热情十足,有着充沛旺盛的精力。当时我除了带初中一个班的班主任和语文课,兼任其他两个年级的政史或地生科目,还是学校团支书,校园文学社负责人,校刊《笛韵》主编,却乐此不疲。
校园东侧和南侧是庄稼地,校园里面树木茂盛,春夏两季景色尤为好看。学生放学后,每天下午都会到小河边走一走,心旷神怡,一切烦恼烟消云散。
但是,没有手机的年代,与外界隔绝,一周回一次家,除了教科书没有其他用来阅读的书,精神贫乏到极点,内心却挣扎着想要改变,于是,就一次次参加考试,借此来打发漫长的时间。没想到正是那几年,磨炼了意志力,使学习和自我成长变成内心主动的追求。
所以,对乡村,乡村教师,乡村孩子都有特殊的情结。我坚定地认为,村校及幼儿园,能不撤并就不撤并,能保留则保留。孩子们就近入学是他们的福气,也是法律赋予的权利。一想到有些地方,一拍脑袋决定的不顾民生的撤并,让小学一年级的孩子都不得不住校或寄养在城里的亲戚等处,就唏嘘不已。
另一方面,乡村少了学校,少了朗朗书声,少了老师们潜移默化的熏陶,极易成为文化的荒漠。
但我们也看到,由于同事少,学习交流机会少,教学任务繁重,乡村教师特别是教学点的老师,自我提升的机会不多,参与教研培训的平台也有限,接触外界更新理念做法的途径屈指可数。如果忙于事务忘了远方,乡村教师容易陷入固化僵化境地,专业成长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值得一提的还有乡村学校管理问题,有些理念到位的校长,善于团结班子,以人为本,调动老师们的积极性,士气旺盛,师生共同享受静谧而美好的教育。但也看到,有些学校,上至领导,下至普通教师,怨声载道,互相推诿,管理漏洞百出,师生流失现象严重。
湖北有位著名的乡村特级教师吴再柱老师写过一本书《乡村教师突围》,真实再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对乡村教师如何在平凡和贫瘠中实现心灵的突围、理念的突围、课堂的突围和学校的突围,给予了切实的建议。
所以,这里说的突围不是让乡村老师争取跳出农门,指的是突破现实的桎梏,实现自我和精神突围。
如今,从津贴到职称评定,国家对乡村教师有了更多关注和政策倾斜。希望更多乡村教师不妄自菲薄,在自己的原野站成一道风景。教育管理部门的政策和教育改革也要从区域内普通学校特别是乡村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关注乡村教师生存状态和专业成长,让阳光普照到每一个角落。
![](https://img.haomeiwen.com/i4422113/93e33dd6a37f8511.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4422113/48ce58390872facb.jpg)
原创文章,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