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了几本阿里系出版的书,由衷的感慨“阿里出品,必属精品”。
本人按以下思路进行展开,里面的专业术语及技术细节,就不阐述,如有兴趣,推荐看原书。
中台概念,中台出现前的现状,解决了什么问题,带来了什么价值,怎么落地的,中间遇到了什么思考,系统怎么评价,人员怎么考核,推广?结合自己的经验的感悟抒发。
中台概念
当下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台概念被频频提起,有企业的在观望、有的企业跃跃欲试、部分企业早已开始吃螃蟹。中台概念在国内可能是阿里巴巴最先实践后并被行业知晓和关注。最初阿里巴巴从芬兰的一家软件公司supercell的游戏公司交流碰撞出来的,这家公司的一款IPAND游戏本人也玩过《部落战争》,的确不错,有段时间持续痴迷的在玩,该公司现在已被腾讯收购。解开中台神秘的面纱,就从supercell公司开始说起吧,从起源开始,减少失真。这家公司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人少产出高,量化数据是人均3.5亿美元的产出,高得不是一丁点吓人。多少企业会羡慕嫉妒恨。他们怎么做到的呢,小组背靠背作战,快速试错,探索客户喜爱产品。投入后如客户喜爱,则深耕细作,如反馈不好,迅速果断放弃。这里有两点深思,技术上怎么能支持快速试错?开放一个产品周期得按月计算吧?管理上怎么允许激励这种试错行为?首先技术上采用的就是前台、中台架构,组织管理架构也配套一致的组织架构。一般2-3周可以推出一个游戏产品。前台2-3人一组,有想法付诸实施,中台提供火力支援,中台的火力支援体现在沉淀、积累开发素材、服务组件。前台关注实现创意展示,业务逻辑可以通过服务编排方式快速实现。以达到快速响应业务需求和创新。
现状
现在企业信息化的系统建设可谓是“烟囱林立”,一个业务领域会被拆分多个系统建设,如果前期缺少长远规划,系统直接的数据无法交互,企业的数据资产是一个个信息孤岛,不能形成合力,为企业提供高效的价值,实现收益。为了解决系统数据共享交互问题,引入了"中心化"服务概念,通过企业总线,SOA服务调用,打系统交互壁垒。但这种方式存在不少弊端,企业总线成为企业庞大复杂系统链的中心点,演变为新的瓶颈点。烟囱式系统现状并有没有解决,系统的边界缺乏清晰明确的定义,原本在A系统实现合理,但因各种原因,在B系统实现了。对客户来讲要到达目的地,是做飞机还是做高铁,可能并不是太关注。基于这些存在的现实现状,企业实现SOA战略,最终会回到源点,在这种混沌状态,已服务化的得不到业务的滋养,缺少完善和创新,久而久之被人选择遗忘。
中台解决的问题
中台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中台战略是"去中心化"的SOA,相比“中心化”SOA,避免成为瓶颈可能。中台战略要求把企业所有系统通用、公共的业务抽出形成共享的服务,由一个服务团队负责维护,前端团队业务需要时候进行服务调用,业务发展或使用过程产生新的需求,如果有通用和共用性,由服务进行完善,这样推动服务不断的完善和优化,服务能力持续提升,达到快速响应业务需求和创新需求。以往一个开发人员需要涉及系统多个功能模块的开发,还要考虑对其他功能模块及系统的影响,因为业务拆分服务化,分工更专业,团队成员包括架构师、开发、测验等只需关注服务领域的服务能力实现,关注点少了,各系统的重复工作减少了,节约企业成本,提升了企业生产效率。
中台落地可能面临困难和阻碍
人员技能
中台的落地需要业务的驱动,所以技术人员对需要深刻理解业务,对业务的发展有自己的见解,这种既懂技术由懂业务复合型人才在任何公司都是稀缺的,所以为了培养这种人才,需要采取轮岗的方式。
服务维护
服务化后,服务数量多,调用链路关系复杂,日常运营中怎么实时监控服务能力状态?出现问题后怎么快速定位问题服务?哪些服务性能需要优化?避免成为瓶颈。因此需要配套数字化运营监控产品,这个产品建设和维护对很多公司来讲也是一个高成本,第三方公司产品解决这些问题不会深入和透彻,浅尝辄止的效果。
绩效考核
对服务开发团队及个人怎样激励既能保持服务的稳定,同时要对服务创新。这个需要良好的绩效平衡设计,因为有什么样的绩效考核,就会产生与之相应的行为。稳定可以通过服务出问题的等级和频率来评估,创新可以通过新业务的数量来支持,为了支持创新可以对稳定的指标做一些赦免。等等。
高层支持
即要保持现有系统稳定运行,又要引入服务化改革,在系统层面风险很大,重则影响企业业务正常业务运行,影响企业品牌、企业收入等。高层需要有推行服务化改革的决心,管控风险。另一个方面会涉及企业内部相当多干系人的利益,怎么让他们接收?因此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改革,高层必须的背书。
感概
业务发展,推动技术发展,企业的发展需要管理保驾护航。一个企业只追求技术,没有业务做支柱,就是空中阁楼。以业务为根基,技术匹配,管理手段支撑。才是一匹飞奔的野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