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正确姿势学习方法,提高能力轩轩学习
想要学习,请开启“大眼睛”模式

想要学习,请开启“大眼睛”模式

作者: 发愤的草莓 | 来源:发表于2016-01-21 23:39 被阅读1559次

    文 | 发愤的草莓

    高中作文课是不是你曾经的痛?

    记得高中时,写作文曾经让我头痛不已。

    老师坦言,拿高分的一个诀窍是,在那800字当中,尽情地把最能展现自己文化底蕴的干货亮出来。谁更善于讲更多古今中外的故事,谁就有胜算。说白了,就是拼作文里的例子。

    作为一个不善于讲故事的人,这真的是我的弱项。

    一直有疑惑:成天泡在学校和家里两点一线的十几岁学生,去哪里找那么多干货,找那么多领悟,来博得老师的眼球?

    后来终于想明白!

    给自己定了个标准。既然学生成天对着教科书死嗑,要不这样,不背太多课外的素材,只把高中阶段所有科目课本上的事例熟记和活用起来就好。对,是所有科目,不单单是语文课本。

    于是我开始实践这种方法,无非是每次变得说法讲,各种角度讲,没想到一段时间后略有效果:

    写作文不再需要想破头脑,而且偶尔会被老师在课上念出来(这对于当时的我是一种小小的激励),同学们问:你哪里来这么多例子。

    我都不好意思说,其实全是咱们教科书里的。

    当时写好作文的技巧,被我总结为:舍近求远找素材,不如死嗑眼前书。

    你会说,好像这种方法投机取巧。的确,这在高考指挥棒下做出的一种节约时间的选择,治标不治本。

    关键是,你从中看到什么“玄机”。

    在学习中也是这样,舍近求远为学习,不如死嗑眼前“师”。

    现在的你,是否担心被时代抛弃而想学很多很多,恨不得自己变成一块海绵,但却静不下心来找到一段完整的时间,把大部头的书籍资料啃完?

    那么,为何要舍近求远呢?把你眼前现成的嗑烂应该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嘛!

    除了那种专业性特别特别强的,职场上通用技能,大抵会有共通之处,可以进行相互联系,知识迁移。要不,怎么会有融会贯通一说?

    只要变成“大眼睛”模式,像放大镜一样,就可以从生活中找到好多个“老师”。这些“老师”,和拿着课本在讲台上谆谆教导我们的老师不同,需要你主动出击,主动提问,对方才会教你东西。那些“老师”不会主动开口,你有问,他们才答;你不问,他们沉默。

    如果你想偷懒,想等“老师”来告诉你答案,那只能白等了。

    他们就是“文人事物”。

    不是文人墨客,也不是“文人+事物”的意思,四个字是拆开来理解的。

    你所读过的文(文以载道),
    你所见到的人(见贤思齐),
    你所经历或见闻的事(知事明智),
    你所感受的物(格物致知)。

    举个例子,假设你最近学习项目管理皮毛,那么周围常见的“文人事物”如何变成碎片化学习的渠道呢?
    当你读到一篇拍案称奇的绝世好文,你会想到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来分析,这种文章如何又多又好又快地生成;
    看到一个每天井井有条的同事或上司,思考他可能是如何将项目管理运用到个人管理上;
    看到一个突发的事件,会从项目管理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规避风险;
    看到一个精美绝伦的作品,会想从0开始要设计它成现在这样子,这个项目大概会怎么规划。

    再举个例子,假设你正在学习营销知识,又可以怎么运用“文人事物”?
    当你随意翻到一篇无关领域的文章,看到某个用语很巧妙,想到我的营销中是不是能用上这个词;
    当你看到一个讲师正能量满满,精神面貌极佳,让你特别想走近一点时,想到营销里如何做才能让对方感觉有亲切感;
    当你听说了某一对明星突然意外的复合而上条头,你可以想想,这种新闻体现了营销管理中的哪一种技巧;
    当你看到一个新鲜出炉的产品时,你可以想想,如果我是策划人,要如何将这件产品快速营销给目标用户。

    这是一种很朴素的学习方法,但我相信是很多学习高手在使用的,只是有意识或无意识而已。

    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就是这么学习思考的呢,在《思考的技术》可见一斑。他把思考当作自己腰际的一把“枪”,每天都在练习瞄准射击,把自己打造成思考界的“神枪手”。

    他用的方法是,利用坐车的时间,看到一块广告牌时,马上就提出假设“如果这家广告公司的总裁要我协助他们公司提高业绩,我该怎么做?”从一开始的每天思考一块,到后来已经做到每隔一个车站就可以思考一个新的题目。由此也可见,思考一旦得到锻炼,就像练习拉琴、写毛笔等兴趣爱好一样,熟能生巧。

    文人事物,都是我们每天都在接触的“老师”,而且都是不花钱的,值得我们好好利用起来,充分为我所用。

    特别是“文”老师。阅文的速度比阅人、阅事、阅物的速度要快,因此,他是让我们最快速获取间接知识的一个老师。日常翻翻朋友圈,就能找到一堆“文”老师回来,找到其中我们需要的东西,淘到自己眼中的宝贝。如果你不把它当成老师,它就只是普通它,只是娱乐可休闲性质,而不是能教给你东西的“他”。

    是的,等不来老师,自己想办法请老师。生活处处有老师,把日常的人文事物都视作自己的老师,

    为什么这种“文人事物”学习法能在短时间内提升学习效果呢?

    一是变废矿为金矿。
    目之所及,眼见之处,都是可以学习的对象,极大地扩大学习的范围。再也不感慨没时间学习了,老师处处都在,就看你有没有心。就算是那些无聊透顶却不得不参加的会议,别人看它是废石,你也可以从其中看到金矿,变无用为有用,化腐朽为神奇。

    二是多节点增密度。
    处处可以学习,于是每时每刻都在学习,激增学习的节点,提升学习的密度。拼不过时间长度,拼点学习的密度,总是可以的吧。这种方法能化零为整,把点滴积聚成力量。

    三是变弱记为强记。
    我们的认识新东西,喜欢用已知去认识未知。有的人物或景点不出名,就将自身类比为名人或胜景,让人们对它记忆深刻,比如“小志玲”,“小九寨”等等。这正是抓住了我们的认知新事物的这种特点。所以当我们不断将新知识联系可以联系的“文人事物”,就为这个新知识搭建了很多高速公路,随时可以从任一旧知识前往新知识,也就成了高强度的长期记忆。

    养成“文人事物”学习的习惯。慢慢的,你不需要太刻意,潜意识已经帮你为眼前的“文人事物”和心里关注的领域搭建了桥梁。于是,高效学习、快速学习不再是奢望,而可能成为现实。

    当然,要形成这种习惯,有一种必要的前提。

    那就是,你对自己学习和关注的方向有明确,有进行初期的自我筛选。

    鲁迅在讲授他的《中国小说史略》时说,“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到了淫,经学家看到了易,才子佳人看到了缠绵,革命家看到了排满,流言家看到了宫闱秘事”。不少书对这句话的解读是:任何一部传世的作品,都有着极为深刻的道理,有些大作,是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

    但我认为,这种现象,除了这部作品确实是鸿章巨制的原因,也在于不同人的关注点不同,他们总能看到自己内心深处所想要关注到的部分。就像我比较关注个人管理领域,很多事情就会不自觉地往这个方向去考虑。

    因此,要学习得更快,你需要先进行筛选,在筛选的前提下进行知识吸收,会更有方向感,更有动力感。

    愿你我都开启“大眼睛”模式,在确定关注方向之后,拜“人文事物”为师,把定向耕耘作为一种行动,把随时学习打磨成一种优秀习惯,常学常新,永不落伍!

    这里,我把全文的内容,浓缩成一首打油诗,正所谓——
    熟悉之处有风景,
    眼前样样可连城。
    学习若欲深掘井,
    无有定向难自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想要学习,请开启“大眼睛”模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rnlk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