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时候在想,文人墨客总能才思泉涌,挥笔写就名篇吗?没有灵感枯竭尴尬的抠脚趾头的时候吗?记得在听杨立华老师的四书的课时有个问题引发了些微思考。到底是应该心有所感才落笔还是坚持每天落笔呢?
从屈原的抑郁不平之气的抒发,到司马迁的“发愤著书”,亦或是韩昌黎的“不平则鸣”的呐喊,好像心里受到深刻冲击时总感觉不吐不快。看看咱们孩子现在必背的文言文古诗词,很多都是被贬境遇中的吐露。喝一杯最爱的抹茶拿铁,看一场激动人心的电影,吃着热气腾腾的火锅,快乐的时刻总是那么短暂,短暂得我们很少动笔记下来,万能的朋友圈或许才是欢乐者的归宿。而稍有不顺或是走入绝境,痛苦困惑,茫然挣扎,心里被搅得天翻地覆时,日记本或备忘录才是疗伤者的圣地。当我把混乱不堪的心情全部倾泻到字里行间时,情绪才变得缓和起来。“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文人的心理大抵如此!
而还有一种观念却是坚持输出,创作不停,生命不止。让书写文字表达思想成为一种习惯。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文字从来不是一腔热血一蹴而就的。它或许是在暗无天日的时光中挣扎出来的,亦或是作者本人锤炼千百长久思考的。与冷板凳为伴,在镣铐中起舞,承受着非比寻常的精神力的打磨,才营造出一个独特的幻想空间。前几天我突然发现一个现象,高中时期没日没夜看的言情小说现在模糊的只剩下名字了,而对那些让人“畏惧”的名著,情节都能很清楚的记下来。它不像那些带来感官刺激的言情小说,增加的是思维的长度和难度,映射出人间百态。
话题扯远了,言归正传,两种写作态度都是对世界对人生的表达,个人感觉更倾向于后者,也在朝此努力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