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生活、文字文字゚灵感💋
祥林嫂般唠叨的背后,我们如何理解语言!

祥林嫂般唠叨的背后,我们如何理解语言!

作者: 王明鹏 | 来源:发表于2019-05-09 18:00 被阅读22次

    语言是存在的家,语言是习惯化的防御方式,语言背后折射处我们的思维模式以及对于这个世界的态度。

    鲁迅对于人性的认识是深刻,换句话说,所有作家对于生活的观察和人性的认识,都是极其深刻的,否则就无法完成一部作品中人物刻画。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刻画鲜明,尤其在失去孩子后遇人就要唠叨自己悲惨遭遇,先是引来同情继而只有厌烦。

    看似不可思议,现实生活中类似情况并不少见。比如在别人不感兴趣时候夸夸其谈,通过语言自我宣泄情绪,吵架时候翻起陈年旧事一再重复。

    有时候,过往的故事我们听一次新鲜,听几次还勉强,假如听了几十次还是重复,当然就会不厌其烦,对此农村有个形象说法就是“扯麦秸”。

    从心理学角度看,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经历,要比用自我折磨的行为方式或者折磨别人的行为方式更健康,也就是说出来好过让自己生病、动手打人等。但是这个唠叨的语言行为还是距离心理健康有很大距离。

    为什么会如此呢?我们可以从语言的三个特点进行解释,也算加深对于心理的理解。

    第一,语言是存在的家。

    这原本是存在主义的名言,对于祥林嫂般的话语唠叨,我们可以变通解释为,当事者通过这个方式来努力彰显自己的独特存在。

    一个人活着,一定要给自己找到一个活着的理由,就是通过某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存在。那么遇到极大的心理困惑时候,用话语唠叨来表达存在就是捷径。由此反过来,当我们极其厌烦类似祥林嫂人物时候,也要看到话语后面的无奈,这实在是当事人最好的应对压力方式。

    第二,语言是防御机制。

    小婴儿不会说话时候,一样有着心理以及社会交往方式,这时候主要就是行为表达,比如微笑、抓握、拉扯等等。当掌握了语言,原本就是交流工具,但是慢慢我们发现语言并不仅仅可以用作交流沟通的工具,这简直是浪费,因此我们学会了撒谎,学会了作诗,学会了讽刺,学会了借景抒情,学会了旁敲侧击,这就是语言的重大引申意义,目的在于促进心理健康。

    语言发展的结果,则是作为防御机制的运用,比如情感隔离,宣泄情绪,等等。祥林嫂般唠叨的背后,则是宣泄委屈、痛苦、自责的防御,是用语言来表达对于这个世界的态度。

    第三,语言反映出价值观和归因方式。

    我们存在是为了维护特有的思维方式,也就是独特的价值观,语言就成为最好载体。事实上,我们说不要看一个人说了什么,而要看怎么说的,就是为了观察这个人的价值观,以及特有的归因方式。

    一个人不顾及别人感受,一遍一遍诉说自己遭遇的悲惨,这反映的就是自我中心主义思维模式,而归因可能就是外归因,把问题的出现归因为环境导致,从而表现为人格上的外控型,即习惯把责任推给他人,缺少自我担当责任。

    语言是存在的家,语言是习惯化的防御方式,语言背后折射处我们的思维模式以及对于这个世界的态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祥林嫂般唠叨的背后,我们如何理解语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rsgo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