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多数家长来说,养育幼儿的过程是一生中最为美好的经历和回忆,然而,在幼儿成长过程中,会出现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经常哭闹,和小朋友玩耍时,不愿意分享玩具,抢别人的东西,甚至一不顺心就动手打人;遇到长辈时,不敢打招呼,低着头侧身绕过,窘得脸红到了脖子根;在家时,对玩具爱不释手等,家长常常被幼儿的许多“问题”所困扰,他们担忧、着急,千方百计地想要改变孩子。然而,有时却事与愿违,家长越是想要“扭转”,孩子的问题反而越严重。
面对幼儿的种种不妥行为,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呢?这个话题是几个月来我接送三岁多的外孙时,许多和我一样接送孩子的家长谈论最多的话题。我的看法:现在多数家长习惯于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幼儿,也习惯于用成人的方式要求幼儿。然而,家长忽略了幼儿的内心世界不同于成人,如果家长都能“俯下身”来,从幼儿的角度看问题,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看法。爱孩子,是大多数祖辈和父辈的本能。但是如何教育好孩子,却并不是一件人人都能做好的事情。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所以有人说,一个好父亲胜过10个好老师。这话虽然有点偏见,但并不是毫无道理的。我的感悟是,幼儿逐步成长需要一盏灯,持别是在幼儿3岁上下,来自父母的光亮更为重要。而这道光,就是陪伴。孩子人格的形成,社会化的过程,主要是通过与家人的交往而实现的,积极的亲子关系会使幼儿感到被爱、被尊重,感受到欢乐。父母陪伴的时光,是孩子的阳光课堂,有父母的陪伴,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将会播种下正能量,今后一生会走得更好更远。
一个人的成功需要许许多多的品质,但我认为从三岁开始培养幼儿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诀。”培养幼儿的自信心,这是非常关健的一点。古往今来许多成功人士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自信。自信激励他们走向了成功。自信为什么会对人产生如此大的激励作用呢?因为自信是建立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的,它促使人们从情感、意识、行为方面接纳自己。自信能帮助人们发现自己的长处,从而产生一种积极进取的成就动机,激励自已去发挥特长,以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给孩子立规距,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是家长给立的,但完成却要靠孩子和家长一起努力。孩子玩玩游戏不是不可以,而是要有前提条件,比如每天是一个小时,还是每周几个小时,多了就不行。有些家长喜欢给幼儿讲道理,我的观查是大多数幼儿更喜欢模仿,家长常常要求幼儿“不要做什么”,而多数的幼儿更希望知道“应该做什么”,家长常常希望幼儿很快达到要求,而幼儿的改变需要较长的过程。由于家长对幼儿的心理特点,学习方式等缺乏足够的了解,给幼儿带来了一定的困感和压力。可见,了解幼儿比掌握育儿方法更为重要。当家长对幼儿有了足够的了解后,良好的育儿“方法”自然随之而来。
鼓励自己做事,家去要给幼儿提供多锻炼和实践的机会,在幼儿做事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手脚不灵活,动作慢等现象,那是因为幼儿的动作协调能力还不够好,做为家长不要急躁,也不要指责打骂,更不要提过高的要求,而要相信幼儿的能力,放心让去尝试和缎炼,积极鼓励幼儿自己想办法、动脑解决问题,协助孩子获得新技能。
注重幼儿自理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家长要养成让幼儿独自整理自己物品的习惯。在学习习惯培养方面,家长应重视孩子阅读、注重倾听习惯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幼儿上小学后语言文字的学习打下基础。而倾听的习惯可以让幼儿适应小学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快速适应小学课堂。
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年轻父母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抚养孩子存在一定的困难。而祖辈家长大多已经退休,大量的闲暇时间加之对子女和孙辈的关爱和担忧,使他们自愿参与到孙辈抚养中来,甚至承担起养育幼儿的全部重担。我认为,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决对不能缺位。因为父母与孩子是以血缘为纽带的亲子关系,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和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安全感是一种天然的情感联结,是谁也无法取代的。父母将自已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爱传递给孩子,孩子长大之后再将得到的爱传递给自已的下一代。因此,生命早期0至6岁是幼儿与父母建立亲密关系的重要时期,父母再忙再累,也应多陪伴和照顾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
确切的说,做家长,真的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爱心与耐心,最最需要的是用心!
教育孩子,你真的用心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