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孤寂者》
作者:尼采
现在,当白天厌倦了白天,
当一切欲望的河流
淙淙的鸣声带给你新的慰藉,
当金织就的天空
对一切疲倦的灵魂说:“安息吧!”
——你为什么不安息呢,
阴郁的心呵,
什么刺激使你不顾双脚流血地奔逃呢……
你盼望着什么呢?
尼采在自己的哲学中执着地探寻着生命的意义。他对这一问题的解答是——靠艺术来拯救人生,赋予生命以一种审美的意义。
尼采将自己伟大的一生献给了哲学,也献给了艺术,然而这样一位伟大的人,却有着那样一种深入骨髓的无可排解的孤独,而这份残忍的孤独最终也导致了尼采精神的癫狂。
“当一切欲望的河流/淙淙的鸣声带给你新的慰藉”,诗人的心却得不到一种解脱,尼采向自己叩问:“你为什么不安息呢,阴郁的心呵,什么刺激使你不顾双脚流血地奔逃呢……你盼望着什么呢?”
追随着尼采的叩问,参照着尼采的人生经历,我们同样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人生的意义究竟何在?人生的旅途到底指向何方?怎样才能够给人生带来真正的拯救?
作者简介
尼采(1844~1900),德国著名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父亲是国王威廉四世的宫廷教师,曾教导过四位公主,深得国王的信任,于是他获得特别的恩准,以国王的名字来给自己的儿子命名,即“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尼采在5岁的时候失去父亲,几个月后他2岁的弟弟又夭折,亲人接连的死亡给尼采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造成了他阴郁内向的性格。
尼采在就读中学时对文学和音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音乐与诗歌成了他生活中的精神支柱,而尼采也开始展露出惊人的智力。
1864年,尼采进入波恩大学攻读神学和古典语言学,但是一个学期后尼采就放弃了神学。
1865年,尼采转入莱比锡大学,开始了自己哲学思想的酝酿。
1867年秋,尼采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服役,因为从马上摔下胸骨受重伤而提前结束了服役。
1869年,尼采被瑞士巴塞尔大学聘为古典语言学教授,并于同年加入瑞士国籍。
1879年,尼采辞去教职,开始了漫游生涯。
1889年后,尼采在精神失常中走过了最后的生命旅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