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化与真相,接受与疏离?

作者: 玩哲 | 来源:发表于2019-03-12 16:27 被阅读5207次

何:

纠结于原罪不放的人,要么居心不良,要么蠢不可救。在那种时代环境中,不是褚时健做得多么好,而是有更多的人做得太差,太让人失望。同样是体制提供的优越资源,特殊地位,并不是人人都成为褚时健,他们可能比褚时健还要聪明,还有能力,可是他们不是企业家,却是政客,不是进取为民,而是无所作为,混天潦日,说小了是不作为不担当,说大了是真正的犯罪。

如果他们能够像褚时健那样,何至于那么多国有企业工厂活不下去?何至于那么多工人生活困苦?

”我们这个民族,从来不缺少敢于向前闯的人,也不缺少能够踏实干事的人,但同样不缺那些看笑话、说风凉话的人,他们享受到别人创造的财富成果,却还道貌岸然地指摘挑剔。”……”褚时健是犯过错,可是人性的本能决定了,做一尘不染的圣人,还要造福众生,他做不到,谁都做不到。”有不少对国家民族有大功的人,确也犯有错。

潘:

有功就赏,有过就罚,是依法治国;将功抵过,戴罪立功,是否会因人情味太浓,而无法把握尺度,让法律失去威严?

他掌握红塔山批条、决定下游客商能否发财时的权力顶峰阶段显得没多少人提到。《英雄时代》里的王传志,多少有点像他了,国企一把手,掌握物资供应,难免会有腐败,至于以后卖橙的成功,有没有是当红塔一把手时建立的关系链条起作用,留下后人想象了。

我:

褚时健老人家是个符号,我本人并不认识他,也不知道他的功过是非,我的观点是,我们不要把目光引入到他自身的经历中,而是由他引起的问题,至今似乎并没有解决得很好。

这里面一个是,公平和效率,一个是集体和个人的利益,怎么平衡?

至于,他承包几千亩地,卖橙子的励志故事,圈粉无数,无非是商业资本操作的结果。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商人与官人之间的关系,这个也比较复杂,原罪与财富。从公开的经历来看,他确实是犯罪,而且是主观,这不会是因为环境造成的,而是他自己犯罪了,这是事实。他引发的问题值得国家重视,但犯罪还是犯罪,不会因为他后来释放了,就可以说他没有犯过罪。

所以,他是一个符号,最好不要针对他本身进行评论。

而要针对他引发的问题,去思考去评论。至于说对诸时健不公,这也谈不上吧,那你还想怎么公平呢?难道,犯罪了,不管,这公平?我想更多平常人,更不公平吧,那我们想要给他什么样的公平呢?平常人,他连有沾点小光的机会都没有,这公平?

其实,每个人都有理由,如果站在他自己的角度来讲,就是杀人犯也有可怜之处,那些外逃的贪官,当初也不想贪啊,问题是,他确实贪污了,而且逃跑了,那只能抓回来,管你什么理由呢?你说,这些人难道不是环境的产物,他们难道不委屈,难道他们真的就是十恶不赦的坏人?

社会舆论的引导,要面对事实,而不是感情用事,任意推断。我不知道,人们讨论这些问题,所持的出发点是什么,是感情,还是理性,还是励志,还是鸡血,我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得面对现实真实的情况,才好去进行相应的评价,功过是非,才比较客观一点吧。难道,还有一点,是造神,或英雄?

春:

把罪犯的犯罪原因全归结为环境,是为人之初性本恶找理由吧?这就是自律和他律了,有的人做什么是看外部环境,权衡犯罪(犯错)的成本,有的人就是把自己的原则看得比什么都重。

我:

这不知道,我们要问的是,为什么,同样的环境下,有人违法,有人不违法?如果很多人都违法,那这样的环境,是不是要变一变呢?

关于原罪,这个并不是纠住不放,而是法律的公平性问题,只要有揭发,事实如此,谁也逃不掉,即使你后来再成功,也没有用,如果你犯过罪,杀过人,破坏过规矩,一旦法律部门想起来,证实了,一定惩罚。

或惩罚的可能一定存在,即使这个人死了,还要判刑,要把它公开出来,看看历史就知道了,死了,也不会放过的。因为这是人类的正道,没办法,不这样,就没法惊醒世人,好好做人。

其实,是看错误的,不是看正确的,人即使是做99%的正确的事,有1%的违法,或违反规矩的事,那也没用。这个评价标准,古今中外,通用。

何:

对一个戴罪之人的谅解和认可,才真正体现了这个社会的成熟与健全。

我:

这是个大问题,同样的道理,是谁不害怕原罪,或谁害怕?如果承认有原罪,是不是要接受惩罚。或道歉,让大家原谅或接受,这都是问题啊。关键还在人他自己是否真心的认为自己错了,是他伤害了别人,他就会惭愧会道歉,而有些人甚至是很多人,他永远不会。

而很多人,他会认为这只是他的手段而已,只要目的好,手段无所谓,其实善良的人,罪感反而强烈一些,西方人有一个手段就是面对上帝,中国人没有这种方式,所以无所谓。

关键还在于你所谓的戴罪之人,他是否承认自己有罪,他是否真心的,真正的道歉过,而不是别人把他当成神话,也许他压根根本都没有服过,这也有可能啊。

另外,所谓原谅不原谅,这个问题根本就不存在,因为人家自己本身就没觉得自己有罪,为什么要征得大众的原谅呢,原谅的基础,就是他得承认他有相关的罪恶,否则这个前提都没有,谈什么原谅或不原谅,人家本来压根也不需要谁的原谅?

十:

终归还是要看拳头,支持你的力量大还是反对你的力量大,如果一直是支持你的,力量更大,其实你有罪,也不会被清算,如果始终是反对你的力量大,即使你有功,直接给你莫须有的罪名定罪,如果所有人的信息都是透明的,肯定真心为人民办事的官员有更大的支持力。

问题现在信息不透明,所以,官官相护的力量更大,圣人终归是少数,所以各国都有贪污腐败,应该是,贤人是少数,就是因为信息不透明,所以真相扑簌迷离,但是如果每个人的信息都很透明,很多人也受不了。

我:

所以,真正的问题还是真相,问题是没有真相,谁说的算是真相?

主要是真真假假,时间太久之后,信用会缺失,现在即使告诉你是真相,实际上也是真相,但,也可能没有人去相信,人们反而相信他们应该相信的东西,这和人的心理也有关系。

即使是真相,但是他不想接受和他认知相反的真相,因为这会导致一个人的精神错乱,也可以说是思维的惯性吧,但不管怎么说,信息的透明还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人们无法判断,也无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其实,开句玩笑话,我就相信一句话,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哈哈,比如我儿子发高烧,昨天晚上半夜里,也没法去医院,只有先吃些药,只能忍耐,一晚上心里难受,好像是父母自己生了病一样,然后,我老婆也责备我,冷血,再晚也要去,可是半夜里,风很大,就这样出去,会不会更加加重病情呢?

所以,坚持到早上天刚亮,结果好多了,所以,大半天没有联系我,我也忘了,刚打过电话,已经好了。没有消息其实就说明一切正常,有了消息,可能更多的会有坏消息,这也是叔本华的体验,对不对,不知道。

对于真相来说,有时候还不如不接受,比如,我以前采访了一个社会新闻,一个孤儿被人领走,他一直想找爸爸,因为他不知道他爸爸是干什么的,结果他的爸爸是个杀人犯,你说,找好呢,还是不找好呢,这个结果,他会接受吗,如果他知道是这样的真相,他会愿意去追寻吗?

我想肯定还是想寻找的,不管真相如何,人都得接受真相,而不是真相去接受人,或人为的加工真相,让真相去看上去不是那么的刺眼。我相信后者,在不影响真相的前提下,美化一些是有必要的,不然人们无法接受,那你提供真相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为了让人们接受真相,适应人们的心理,恐怕,也不能太赤裸。但前提还是得有真相。所以,矛盾也是必然的。

相关文章

  • 美化与真相,接受与疏离?

    何: 纠结于原罪不放的人,要么居心不良,要么蠢不可救。在那种时代环境中,不是褚时健做得多么好,而是有更多的人做得太...

  • 《后真相时代》读书笔记及思维导图

    《后真相时代》 前言 证实性偏差 接受与思维模式相符的真相 抗拒与内心观点相冲的真相 沟通者 倡导者 误传者 误导...

  • 与他人疏离,就是与自己疏离

    当一个人疏离于自己的体验感受时,会充满攻击力量,这股力量最终会变为愤怒或质疑指向外部他人,或变成恐惧与自责对内指向...

  • 16天

    G:【与父母的关系】经历了疏离、理解、关爱,我与父母关系得以和解。 1、【疏离】小时候与父母关系疏离,感受不到被爱...

  • 疏离与亲近

    他们穿梭过去与未来,他们互相陪伴,他们亲密无间。 可他们从不了解对方,就像泥土与树,分不开彼此却仅仅是互相提供对方...

  • 疏离与遗忘

    打开文档看到上个月27号的标题,二姑妈,那天晚上表哥在群里说了姑妈去世的消息。悲痛和缅怀过后,那更像是一个早已设定...

  • 亲近与疏离

    每当认识一个朋友,初识时侃侃而谈,但是随着时间加长,对于距离感的把握不好。瞬间萌生一种想要逃离的想法。常常造成朋友...

  • 亲近与疏离

    幸福岛 世人本无好坏,受教于人,渐行渐远!有些人,每每受他人影响,心志起伏,思想变迁。有些人,无论世事如何变化,内...

  • 疏离与抑郁

    孩子的发展过程中,将会有一段时间,呈现让父母头痛的极度“自恋”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孩子似乎只能看到自己和自身的需要,...

  • 盲人摸象与不知道

    盲人摸象的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寓言中的盲人与象代表着真相与寻找真相的人。客观现实伫立在那,接受不同人的评判与解...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美化与真相,接受与疏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ryn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