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思】聊聊“互文”

【学思】聊聊“互文”

作者: YangSiR说 | 来源:发表于2023-10-30 23:15 被阅读0次

    【文 / YangSiR说事-23.11.01.


    前些天去观摩了一位同事的语文课。上课的内容,是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对于其中的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老师在分析文章大意后,得出了如下结论,“身居朝廷高位之时,就要心系百姓;而一旦身处偏远基层时,就应该忧虑国家安危。”回想到自己当年读中学时,对于这两句话,我的老师好像也是这么解释的?!

    但总觉得如此“解释”十分的牵强,总感觉好像什么地方出了问题。你想啊,像范仲淹这样的宋代名臣,再怎么说也是亲自主持“庆历新政”的,他的胸怀、他的格局会如此狭窄?逻辑上说不通啊!哦,难道你身居高位时,就不需要忧虑国家安危了?待在基层时,难道就不需要操心百姓生活了吗?——这么说似乎有抬杠之嫌,但你不能说我抬的杠“没有道理”。不是吗?

    仔细探研发现,其实这两句名言,它使用了一种叫“互文”的修辞手法。这种修辞,在古文里很常见,而在现行的中学语文课本里,那是很少提及的。

    所谓“互文”,按字面意思理解,即“参互成文,合而见义”。意思就是说,文章的上、下两句,或者某一句中间的两个部分,看起来说的是不相干的两件事,是分别描述的。而其实则是互相补充、互相渗透的,合在一起来表示一个意思

    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两句,如果非要用现代文来翻译,那就是一句话,“一个人,无论是身居高位,还是远在基层,都需要关心家国安危,心系百姓生活。

    这个例子,用的是两句话来形成的“互文”。除此之外,也有“一句话互文”的情况。而这种“一句话互文”的情况,在诗歌里比较常见。

    比如这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月亮,还是秦时的那个月亮;边关,还是汉时的那个边关”。如果真是这么理解,那很显然就会贻笑大方了。事实上,虽然秦、汉、关、月这些字互相交织,但整句诗合起来就一个意思。即“秦汉时期的明月,与秦汉时期的边关”。

    另外还有一个容易产生歧义的互文例子。在《木兰辞》里有这么一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如果按字面意思理解,“将军被打死了,而战士却回家了。”很显然,这样的理解肯定是不对的。但如果你明白这里用的是“互文”,那这句诗就很好理解了。作者想说的其实就是,“将士们浴血十年奋斗百回,有人战死沙场,有人凯旋归来。

    现在我们再回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上,来看看文章里另外的八个字,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初看好像大家都懂,但解释起来又挺费劲。不过,如果大家用“互文”去解释,那就比较简单了。其实这里的“物”,指的是“除自己之外的人和事”,它是和“人”相对的。这句话合起来的大意应该是说,“物喜不喜,物悲不悲;己悲不悲,己喜不喜。”在这里,其实作者真正想说的就是,“外界的人事兴衰,不会影响我的心态;自身的得失宠辱,也不会改变我原先的从容。”——就这么简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思】聊聊“互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ryt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