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丑年,戊申月,庚戌日我出生于坪上村。
我一出生便居于坪上村,在那里度过了儿时,经历了精彩童年:走过了懵懂少年,断断续续的经历着青年时光。
突然提笔,却不知从何说起。儿时的经历现如今回忆起来犹如洪水咆哮般涌入脑海。
儿时的我对坪上是那般无知,对它的好无以言表更不会深层次的剖析,只是单纯的认为它“好”,却说不出“好”在哪里,随着年岁的增长见识与学识阅历的提高,对它的认知也得到了浅显的升华。
从刚出生到小学三年级的这段时光是最深刻的一段时光,也是与坪上接触最长的一段时光。在这期间我便于坪上开始了我的求学生涯。由于我家与奶奶家姥姥家都住在坪上,我便经常游走于三家之间,再者说坪上居住的大多是本家的叔叔、大爷和舅舅、姨姨。走到哪里都是亲人。
童年的记忆中坪上是一条条乡间小路贯穿于村中间,一条条大路蜿蜒盘旋于村边缘延伸至远方,不论是大路还是小路;不论是羊肠阡陌还是笔直坦途,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便是它们都是“原始土路”,唯有特色的就是那路两旁的小花小草了它们经历着轮回,春日泛青,夏日茁壮,秋日泛黄,冬日变枯就这样一直在我的童年记忆里轮回着,一直陪伴着这一条条原始的路。经历着世事变迁终有一天它们也会慢慢离去吧。
坪上情怀——初遇·坪上这样的乡间小路并非全是土路,还掺杂着极少许的砖头瓦砾,小时候常听妈妈说起“这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她用鲁迅先生的这句名言来形容村里的路非常贴切,不管到什么时候哪怕前方没有路,都要有敢于试一试的勇气去走一走,便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这样的乡间小路干天干地的时候走肯定没问题,但要遇上那雨雪天气那可就糟了秧了,他不仅是羊肠阡陌,还是沟沟坎坎,上坡下湾的,若是到了六七月份雨水多发季节,一看见天空乌云密布狂风肆虐时,大人们便急匆匆的将院子里晾晒的粮食、衣物收回家中,同时呼叫在外玩耍的孩子们回家,(很有可能雨下大了你就回不来了)下地的庄稼人这时也纷纷收工回家了,这时候家里人就回去拔掉电视机、电话的电源,还会备几只蜡烛或手电筒(由于基础设施的不完善这些工作成了暴风雨来临前的必要准备工作)说时迟那时快随着一道闪电接着一声雷鸣狂风中夹杂着豌豆大的雨滴便洒向大地。这时家里的大人小孩便聚集到了一间屋里谈天说地,下雨天时大人们绝不允许小孩子胡说八道、揭短造次,(听大人们解释说下雨天胡说八道会被老天爷听见的,听见后就会派龙把当事人抓走受罚)这便是农家人为了引导孩子端正品行的说辞罢了,雨意正浓时不乏有大人会伫立于庭前对着外边的雨喃喃道“这又刮风又下雨的玉茭正长了这下可好了,这谷子到时也要水吧可这风也太大了都把些好谷子给刮倒了,雨后赶紧去地里看看哇”几年如一日常常听大人们这样谈起时而有赞美时而有抱怨。靠天吃饭的庄稼人这便是情理之中。
大雨时如果有人遭雨正在赶回家的路上,这时坡地的人家看见后便会喊住他说“快下来哇,进来家儿避避雨再说”热情好客的坪上人会这样说,毫无违和感,始终保持着一颗善良的心。待雨停了避雨人便告别主人起身而去。
不仅庄稼要靠天,人也要靠天,坪上那时无缘自来水,没有自来水怎么办,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便在自家院落周围挖上一口“水窖”(水窖并非水井,水井里的水源于深层地下水,水窖则是来自天上的雨水“无根水”)人们非常盼望下雨,不仅庄稼得到了适当的浇灌,而且也可以蓄满一年所用的水源。
雨停了之后调皮的孩子便按耐不住要出门的心情,这时只要他们走出家门一步紧接着便是家人的吆喝“你这个倒运孩的,调泥炸水的我瞧你可那呀(方言去哪的意思)”胆小的孩子一听吆喝便会回来,胆大点的孩子硬要出去一圈被家人拍打两下才肯死心塌地回家。
冬日下雪天的时候这路还好点,最起码当时还能走人。雪天的屋顶、树枝上、路上一片白茫茫,一片寂静,被雪覆盖后的路面似乎格外平整,但勤劳的坪上人很快就把这短暂的寂静平整打破了,早起的人们会将自家门前的雪打扫一通,而后便会去“送路”(方言扫大路上的雪同下文)从自家门口开始扫直至扫到与下一家接住头才止,与那人接住头后两人便伫立一旁拉上一段家常,抽上一袋“水烟”(方言旱烟)这才会嬉笑而散。回头再看路上的积雪早已消散,这样一来你来我往便不必担心滑倒了,这种“送路”扫雪的默契并非一朝一夕,而是经年累月折射出来的人文情怀。
太阳公公拨开乌云,露出慈祥的笑容,散落在各个角落的雪花慢慢消失,饥渴的土地,渗透着丝丝雪水,此刻的你若行走在这小路上,定会纵享丝滑,没迈出一步都会烙下一个深坑,冬日的五点便开始上冻了,隔段时间你再出门就会彻底的冻上,从远处看犹如一座座丘陵此起彼伏。第二天太阳一出来又会解冻,如此往复一周左右才会彻底解冻,解冻后此起彼伏的路一时难以回复平静,有需要人们一脚一脚的磨平,严重时还需专门平路。
童年记忆中的道路总是那么倔强一旦遭遇雨雪天气便阻挡了人们出行,外出务工的年轻人想要回家团聚都显得格外吃劲,本是轻车熟路又顺理成章经天气一周折便为回家又增添了几分色彩,在我的记忆里游子归家时总得提前探好路才好启程。
我初遇坪上,没有多么华丽,却是独家记忆。
图片发自简书坪上村西原创作品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