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习《中小学数学课例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有感

学习《中小学数学课例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有感

作者: 自律才能给你自由 | 来源:发表于2019-01-04 16:47 被阅读48次
    如何让我们的教学充满艺术气息,应该是我们每位教师奋斗的目标。

    “育人,教育本来的面目!”

    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全面发展,也希望我们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能够完成立德树人的重任,可是如何将这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是我们每位教师都在探索的问题。

    今天晚上华东师大汪晓琴教授给我们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教育不仅是一门技术,而且是一门艺术”这句话的内涵!

    汪教授主要给我们讲了几个案例,生动,形象,发人深省!

    案例1:角的认识

    我自己对学习数学的体会就是比较枯燥,深奥,严谨,并且大多数学生觉得数学很难学,因此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也比较大。一看到这个题目,我就想,“这个该怎样做课例研究呢?应该比较乏味吧……”我这样想着,继续听汪教授的讲解。结果他的讲解让我眼前一亮,究竟是怎样的课例研究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角的认识》

    Step1:复习引入

    首先是课堂导入部分,老师提出两个问题,“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角呢?请举例分享”和“请你画出一个角。”然后给学生一定的讨论与分享时间。

    Step2:新知探究

    老师举了生活中很常见也很生动形象的关于角的例子:“鸟妈妈规定,哪个鸟宝宝嘴巴张得大,就把小虫喂给这个宝宝,小朋友们,你们看看哪只小鸟能吃到小虫子啊?你是怎么想的?”并且在幻灯片上展示了鸟妈妈和鸟宝宝的照片,把鸟宝宝的嘴巴用红色进行标记。

    这个过程,不仅紧密联系实际生活,而且生动有趣地引入了角的知识,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使得我们眼前一亮,我们经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也不例外,良好的导入往往是一堂课成功的基石,而这个探究环节又成功引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实乃妙哉!

    Step3:角的分类

    在进行这一知识点的讲授时,老师问学生,“同学们,为什么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而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啊?”
    有学生回答道:“也许是因为比直角小的角比较尖,用它扎手的话会比较疼,所以把它叫锐角;而比直角大的角扎得不怎么疼,所以叫钝角。”
    “哇,你们的想法和古代数学家额是一模一样的,大家都是小小的数学家哦!”

    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知道了关于角的分类这一知识,而且老师通过问答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思考,拓展了思维能力,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鼓励了学生,培养了他们的信心,设计真的非常巧妙!

    Step4:练习巩固


    这一环节通过展示鸟妈妈和鸟宝宝的嘴巴大小,让学生知道角度大小与边的长度是无关的,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这个环节通过动态展示,转动途中小滑轮让学生探究角与两边的位置关系。

    这个教学设计,全程穿插一条暗线,从质→量→关系的巧妙设计,让人耳目一新,不由地感慨,哇塞,原来数学还可以这么上啊,素材于生活,最终又回归于生活,这不正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吗?!

    而接下来关于圆的初步认识的案例,就更加让人惊叹了,我们一起来赏析吧!

    案例2:圆的初步认识

    Step1:圆的历史重构

    这个教学设计以“品圆(圆之缘)→画圆(圆之作)→识圆(圆之本)→用圆(圆之用)”为主线,让学生对圆这个图形有一定的认识。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水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床上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伴随着朗朗的读诗声,观赏着美轮美奂的日月星辰,老师带领学生开启了品圆之旅。不要单纯以为这是一节语文课哦……

    哇,原来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彩陶盆,钱币,圆井,拱桥等等都是圆形图案,你还能举出一些圆形图案吗?

    然后给学生展示古巴比伦人画在泥巴版上的圆,并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圆。并且老师进行指导。

    通过用皮筋画圆,让学生认识圆心与半径,并掌握相关专业名词。从而引出圆的定义。在这一部分,老师并未直接给出圆的定义,而是让学生对此《墨经》和《几何原本中》对圆的不同定义,给学生传递出数学文化的多元性。

    最后就是用圆环节了,这部分选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小游戏为题材,使学生对圆有进一步的了解!

    后来又举了好几个案例,这些案例都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问题:原来,我们可以使课堂变得如此有趣!

    每一个小小的课堂中都孕育着大智慧啊!要使每一堂课都能够像案例中的那样,那得需要我们教师花费多少心血啊?所以,还是回归到了最本质问题中—自我提升。

    作为老师,要使我们的课堂精彩,就必须要求我们自身有渊博的学识与高超的教学技能。所以,一定要努力啊!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个我自己的习题课案例,有很多不足之处,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我们一直在路上,一起努力……

    今天下午是七年级一班的英语辅导课,往常我是直接给讲题的,可是今天由于嗓子发炎,实在疼得不行,自己没法讲,于是我就想了一个新方法,没想到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可谓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啊!”

    走进教室,我扫视了一眼同学们。然后把单独坐的王肖肖同学调到张瑞强旁边。在学生们诧异的眼神中,我说到:“同学们,不好意思,今天老师嗓子发炎,没法给你们讲解习题,所以我们换一个讲题方式。你们四人一小组,互相讨论,互相讲解习题,都解决不了,留下来,其他小组帮忙解决,大家都解决不了的,老师来解决,好不好?”

    “好!”同学们都很激动,也很懂事。

    “那我们首先来看第一大题,根据首字母提示填写单词!大家开始!每个小组抓紧时间,哪个小组先解决,就给我们讲解,人人争做一名老师!”

    于是学生们开始激动的讨论了。

    不懂的也会积极举手提问。整个过程都进行的特别好,学生们不但很积极,而且也弄清楚了每道题,同时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并且我惊奇地发现,这样下来速度都会快很多,学生们自己思考,交流,做题,讲题,并且分析做题思路,环环相扣!整个过程进行得特别顺利,堪称完美!

    课堂接近尾声时,我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算式:(-1)+(-2)=?

    写完后,我转过身,问同学们,“谁知道答案?”

    全班同学都举起了手。我笑了笑,又问,“怎么得出的答案?谁给咱们进行讲解?”

    举手的寥寥无几。

    我拿起一直红色的粉笔,写上(–3)这个答案,然后一字一句地给他们讲了一遍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两个有理数相加,符号相同时,取相同的符号,并把两数的绝对值相加,(–1)的绝对值是1,(-2)的绝对值是2,而它们俩符号相同,都是负号,所以答案是(-3)!”

    学生一片唏嘘,我知道这唏嘘声中包含着惊讶,他们肯定想着,英语老师怎么这么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这跟英语有什么关系呢?

    我趁热打铁,说到:“大家看,简单的算数,我们直接可以喊出答案,当别人问我们这个答案时,我们甚至觉得可笑,这么简单,不就是(–3)吗?但当别人问我们为什么这么做?根据什么得出的答案时,我们却一脸懵逼。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你对这个知识点没有把握,没有吃透,无论学什么,我们都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不能一知半解,蒙混过关,数学一样,英语亦然!如果一道题,我们自己会做,但是你不会给别人讲,那就说明,你并没有弄懂这道题目,并且同学门会发现,有的题,你在给同伴讲的时候,会迸发出更好地解题思路,所以你们互相讲题,并不是单一地帮助别人,也是在提升自己,课后你们要多多交流,知道吗?”

    学生们都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下课铃响了,我走出教室,很轻松,也很开心。

    进办公室,另外两位同事进来了,脸色凝重。

    “感冒这么难受,硬撑着给学生讲,可他们一点都不主动,死气沉沉的,气死我了!”

    “就是,学生自己不学,我们讲多少都是闲的,唉,我们尽力就对了……”

    说着就走出了办公室。

    我一阵唏嘘,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不要自我感动式的付出,或许该换个角度,思考一下,我该如何让学生学?而不是我该如何教?

    这虽然是一堂很简单的习题讲解课,但我却领悟到了很多,相信只要自己一直努力,教学能力一定会有所提升的!

    学习《中小学数学课例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有感
    学习《中小学数学课例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有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习《中小学数学课例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sdk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