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我们受过的那些教育婚姻育儿亲子教育
“被欺负”是我们给孩子贴的最残忍的标签

“被欺负”是我们给孩子贴的最残忍的标签

作者: 遛遛心情的溜妈 | 来源:发表于2018-07-26 20:40 被阅读48次
    文/溜妈

    1

    最近的一些事让我一直在思考,孩子被欺负了在多大程度上是个伪命题?

    事情的缘起是夏令营里的两个男孩,我们暂且称他们为小A和小B。

    我从小A妈妈的反馈里知道了一件事的大概原委。

    夏令营结束时,小B莫名其妙的用球拍打了小A,小A的水杯飞出去了,捡回来一看漏水了,自己修也没修好。

    妈妈问他:“你当时没(跟他)急啊?”

    “没有,我不想给老师添麻烦了。当时大家正准备上车,如果我不依不饶,老师会很为难。再说,就是个杯子的事,我可以自己修,修不好,大不了换一个。”

    小A的反应很让我佩服,更让我佩服的是他的妈妈。

    她没觉得自己的孩子被欺负了,反而认为他很有同理心,懂得替老师着想,还很大气,把事情看作一个杯子的小事。

    只有内心强大和自信的人才能把事情看得云淡风轻,波澜不惊。把不给别人添麻烦活成一种教养,真心佩服这对母子!

    当然,小B最后并不是真的莫名其妙就打了小A,他们之间的恩怨从夏令营第一天就结下了。

    孩子们相处在一起就像一场儿童江湖,是是非非,恩恩怨怨我们不去评判对错,而是努力看到这些行为背后的需求。

    营里孩子们做实验会穿上白大褂,小B对小A说:“你穿上白大褂,你家里就会死人!”

    小A为这事还特意跟老师借了电话,打回家问妈妈家里人是不是有事。

    小B有时控制不住自己的嘴巴和动作,也会跟其他男孩发生冲突。这样的冲突多了,小B会觉得别人都针对他,觉得委屈,被孤立。

    冲突都有它的原委,我们暂且不论,但孩子的感受是真实的,所以小B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就是“这不公平!”

    小B积攒下来的这些真实感受,回到家终于在爷爷奶奶的引导和追问下发生了变化。

    爷爷奶奶的关心

    “我看拍的照片,你有不开心,是不是营里有人欺负你?”

    “现在到家了,有人欺负你,你跟爷爷奶奶说,你妈没在家,我们替你讨公道!”

    “别害怕,你说,谁欺负你了?”

    在这样的引导下,孩子能给出怎样的答案呢?

    所以,当他妈妈出差回来的时候,看到孩子情绪很低落,甚至哭着告诉她——

    “谁谁谁欺负我了,他们合起伙来欺负我,从第一天一直到第五天,他们打我,骂我,我要求换宿舍,老师也不让……”

    这位妈妈深深觉得孩子被凌辱欺负了,所以选择在家长群里发泄情绪,声泪俱下的叙述孩子被欺负的场景,说把孩子送进了集中营;质问老师还有良心吗,骂老师是骗子,辜负了她的信任;把“欺负人”的孩子一一点名,有那么多孩子欺负了小B。

    以上叙述,我努力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描述事实,为的不是评判对错,而是分析事情背后的心理机制。

    首先,我不认为小B是对家人撒谎,他只是出于本能选择了对自己有利的事实。

    他潜意识里只是知道如果说自己被欺负了,说自己是受害者、弱者,全家人都会围过来关注他,心疼他,受伤可以换来更多额外的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这是他在与家人的互动中习得的生存法则。

    我曾经见到一岁8个月的溜溜跟一个5岁的孩子一起玩滑梯,小男孩不让他玩,他“啊啊啊”一串音把小男孩说蒙了,最终争得在滑梯上坐着的权利。

    溜溜“啊啊啊”一串那是宣誓自己的主权,面对“强权”不到两岁的他没觉得自己被欺负。

    也就是说,孩子之间正常的冲突争吵,在我们看来双方势均力敌也好,实力悬殊也罢,孩子们之间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解决,没有欺负与被欺负之说。

    那孩子觉得自己被欺负了,这个概念是怎么来的呢?

    2

    从外在层面说,“被欺负”来自家人的观念传递。

    表面上看,我们因为爱孩子,所以担心他被欺负,自己最珍视的东西当然不能容忍别人动粗,因此出于内心的保护欲,我们遇见孩子的冲突事件会时刻留意,别让孩子被欺负。

    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关键是当我们对欺负与被欺负的事情关注过度,就意味着出现了问题。

    一方面是我们自身的问题,一方面是孩子的问题。

    很可能是我们把自己害怕被欺负投射到孩子身上,那是我们内心的痛,我们本身对这个世界缺乏安全感,内心脆弱到充满抱怨和担心,觉得整个世界都对不起自己——

    就像一位妈妈曾经跟我抱怨,“老公什么都不管,婆婆也特别针对我,就连孩子也不顺我心,一个男孩子,遇见点事儿就哭哭啼啼,连班里的女生都欺负他,也不知道长大了怎么办……”

    这样安于受害者的角色比做出努力去改变要轻松很多。毕竟这是我们从小就习惯并且受益的角色,我们文化里倡导同情弱者,我们知道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因为脆弱,我们可以把自己本该承担的责任推给别人。

    所以,现在我们有了孩子,也会不自觉的把自己的受害者心理传递给孩子,再加上强烈的保护欲、控制欲和缺乏反思精神,孩子很配合的就成了我们心理的投射品。

    最可怕的是这对孩子产生的长期影响——内在力量感一点点被削弱,真的以为自己很弱小,很无力,没有勇气承担责任,不敢做新的探索,又不甘心别人注意不到自己,所以把所有天赋的生命能量都用来逃避、抱怨、甚至与周围人对抗。

    分析近年来校园霸凌事件受害孩子的心理,我们能看到他们的内在力量感有多弱,我们见过的很多问题孩子都是这样一点点形成的。

    “被欺负”就像一个诅咒标签,贴在孩子身上可能再也揭不下来,给他这一生留下深深的受害者痕迹,延续我们自己的受害之旅。这就是以爱的名义赤裸裸展现残忍自私的我们。

    作为父母,我们的反思、成长是孩子最好的礼物。

    父母是孩子的安全港湾

    其实在处理孩子之间冲突的时候,我们需要担当的是“安全港湾”这个角色。孩子在外面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失败,他需要的是从妈妈、家人那里获得安慰、支持。

    妈妈需要做的不是必须帮他把玩具抢回来、把发生冲突的人教训一顿,不是帮孩子来解决这个事情,而是提供一种安慰,同理他,抱抱他,给他一些支持、建议,孩子获得支持后可以自己再去解决问题。

    他自己解决或者我们陪伴他一起,主场在他,这个过程中他能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家人的支持,为他的成长注入动力。

    但事实上,看到孩子有情绪,我们总想快点解决这个事情,让孩子赶快从不好的情绪里出来,会急于代替孩子解决问题。

    就好比在成人的世界,有妻子可能会抱怨遇到事情的时候丈夫不懂她的感受,丈夫就是会很理性的分析解决问题,提供很多建议,但这不是妻子想要的,其实我们想,你抱抱我就好了,听我说说就好了。这是我们成人的需求。

    孩子也是这样,当我们面对孩子的问题时,急于解决,没有允许孩子跟自己的情绪呆一会,没有把主场还给孩子。

    但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父母安慰他,喜欢他,给他支持,需要父母比他更宽容、坚定、更有智慧。

    所以我们任重而道远啊!真的感谢孩子为我们创造这样自我修炼的机会。感恩遇见的一切更加清晰我坚定的方向。

    我梦想建一个幼儿园,在那里孩子们之间可以动粗打架,各自江湖,最关键的是父母们有内在力量允许这一切的发生。哈哈!我们一起努力!

    我们是有点梦想的小夫妻,码字,带娃,做教育。转发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谢谢亲爱的你!

    作者|溜妈,宝贝溜溜的大奶牛,北师大教育学硕士,美国认证正面管教讲师,鼓励咨询师。相信最美的养育是陪着孩子,自己慢慢长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被欺负”是我们给孩子贴的最残忍的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shi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