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千钻公会巢湖文海晓书馆
启发式教学的鼻祖——舒生读《论语》第一百四十四

启发式教学的鼻祖——舒生读《论语》第一百四十四

作者: 舒文shuwen | 来源:发表于2020-09-12 08:24 被阅读0次

    圆悟克勤大师是宋朝临济宗杨岐派著名僧人。克勤自幼禀赋聪异,一天偶然到妙寂寺游玩,看到案上的佛经,再三翻阅,爱不释手,遂出家为僧。他参访过许多著名禅师,后来投到五祖法演的门下。后来,有一位曾在朝廷任职的吏部提刑大人,刚巧辞官返回蜀中,特来向法演问道:“什么是祖师西来意?”法演回答说:“提刑大人,你少年时代可曾读过一首艳诗?‘一段风光画不成,洞房深处恼予情。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后面这两句和祖师西来意颇为相近。”克勤刚巧从外面回来,听到这段公案,满脸疑惑地问道:“刚刚听到师父对提刑举一首艳诗,不知提刑会也不会?”法演回答说:“他识得声音。”“他既然识得声音,却为什么不能见道呢?”法演知他开悟的机缘已经成熟,遂迅雷不及掩耳地大喝一声:“什么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呢!”克勤豁然开解,跑出方丈室外,看见一只公鸡飞上栏杆,正鼓翅引颈高啼,克勤笑道:“这岂不是‘只要檀郎认得声’的‘声音’嘛!”于是将自己开悟的心得写成一偈,呈给师父:金鸭香炉锦绣帷,笙歌丛里醉扶归。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法演见了,欣慰万分地说:“见性悟道是历代诸佛祖师们念兹在兹的大事,不是小根劣器的凡夫众生所能造诣的。今天你能和诸佛声气相通,我真为你高兴!”五祖于是对蜀中的禅门耆旧传出消息说:“我的侍者终于参禅悟道了!”克勤成了法演最杰出的弟子。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上一章讲的是以束脩检验弟子求学之志,引导弟子懂得师道尊严,这一章则是孔子自述其教学方法,以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发现为为根本。今天我们在教学法中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等,孔子的这些方法依然值得借鉴和思考。

    愤,就是苦思冥想仍然领会不了;悱,想说而说不出来。朱注说:愤是心求通而未得之情,有其辞也;悱,口欲言而未能之貌,见其色也。程子注:愤悱,诚意之见于色辞者也。程朱两位先贤的注解可以相互印证和补充,这两种表现是学生内心自我好学和求学欲望的外露,也是老师进行教育的好机会。启,启示,启蒙。隅,角落。举一隅不以三隅反,比喻从已知的一点进行推论,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这一章贡献了两个词语,一个是成语“举一反三”,另一个是“启发”。“如果学生没有快要明白但还是不明白的状态,不要给他启示,如果学生没有到想说出来但还是说不出来的状态,不要给他提示。告诉他事物的一个方面,如果他没有举一反三理解另外三个层面,就不要继续教他新知。”

    孔子讲诲人不倦,不仅仅是有这样的想法和决心,更有善于诲人的智慧。教育要讲究方式方法,最根本的都是要从人性出发,去设计教与学的互动。孔子作为善解人性的大师,在这一点上有着十分深刻的体会和感悟。

    不愤不启,儒家讲“引而不发,开而弗达”。引而不发,是引起绪也,给你开个头绪,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就是不告诉你答案,要想知道答案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开而弗达,把问题提出来,把大门给学生打开,但至于怎么走进去,走进去以后看什么,这些都留给学生。在学生思来想去、辗转反侧都求之不得,跌跌撞撞、来来回回都找不到出路的状态下,老师适时的点拨一下,给予他提示和启示,马上就会豁然开朗,这种教育想着都美好,恐怕无论是知识还是价值教育,都会让学生刻在脑子里、印在心灵里。

    不悱不发。悱是什么样的状态呢?就是那种话到嘴边,但就是怎么都表达不出意思,怎么都说不好的情况。前面说的愤,是可通之机,重在向内求,就是对知识的理解,到了快想明白了的状态。这里的悱,则是可达之势,重在向外求,就是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到了明白意思,当组织不出劲道语言的状态。机不可失、势如破竹,都是老师需要把握的关键点。到了悱的状态,只要老师能提示一个字一个词,就会像奔涌的激流找到了出口,成滔滔之势,让学生畅快淋漓,进而还会形成新的学习动力,让人欲罢不能。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生“愤”了,老师启示了;学生“悱”了,老师提示了。那么,接下来,就看他最积极如何生发出新的收获,深化出新的学习成果了。关键的就是能不能举一反三,孔子在评价自己最优秀的学生颜回的时候,用了“闻一而知十”,这就不是举一反三了,而是举一反十了。子贡自己说自己“闻一而知二”,举一反二,还不到举一反三,这当然有谦虚的成分在里面,但说明在学习的问题上人和人是不一样的。举一反三、闻一知二、闻一知十,这三类人在一起学习,其结果可想而知。所以,孔子十分重视因材施教,今天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要谨记。人人都想自己的孩子闻一知十,但往往闻一知一就不错了。

    当然,从今天教育学的观点出发,去看待孔子两千多年前的教育,有些苛求古人之嫌。但即便如此,这一章的几句话,依然可以说是今天我们倡导的“启发式教育”的根本。所以有人就把孔子定义为最早的启发式教育的发明人。与之相对应的是今天依然有不少“教书匠”在用的“灌输式教育”,或者说是“注入式教育”,不管接不接受,先来一顿大水漫灌。如果说启发式教育是使人聪明的教育,那么灌输式教育则是培养书呆子的教育。

    斯普朗格说“教育是基于对他人的精神施与之爱,使他人的全部价值受容性及价值形成能力从内部发展起来”。这是今天有人对教育的定义,这种教育本质观,和孔子的教育方法有着相通之处。教育就是以爱为根本的文化传递,不仅仅是知识获得的过程。教育之为教育,正是由于它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人格心灵的“唤醒”,最终目的也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内心的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观等深层的东西唤醒。

    有人说教育要有“水性”,也即“柔性化”,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对学生教育的过程中,要向大禹治水一样,其教育形态要因时而变,因人而异。因此,要善于引导而不强迫,严格要求而不压制,善于启发而不灌输,还有个前提是不好高骛远,一切从学生(孩子)的实际出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启发式教学的鼻祖——舒生读《论语》第一百四十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snie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