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笺读书小说
不愿《逝去的武林》

不愿《逝去的武林》

作者: Cloudox_ | 来源:发表于2019-01-01 14:54 被阅读13次

每个少年可能都对这些历史往事感到向往,同时又对其真实性感到怀疑,只能一边安慰无法触摸到的自己这都是后人的遐想,一边又始终无法真正放弃追寻和探求的机会。

在看马云主演的功夫短片时,我觉得,如果连马云都只能这样过过干瘾,那武术怕真是一场空。但这本书让我重新得以一窥那个时代的神奇,那套文化遗产的厚重与真实,以及那辈人的精神与自我要求。

我想,人体的神奇一天不被研究透彻,对这些东西的好奇与神往就一天不会真正停下来。

这本书便得以让我们一窥那个时代那些人的一角,从这些陈年旧事中已能得到极大的满足,无法深入研究书中所述的武术门道,但书中或出自老人之口,或来自作者笔下的这些经略文字,依然值得摘录与细细体会。

书摘:

险境里出来的本领,是体能不衰,窘境里出来的本领,是一心二用。

他一生窘境。


武人授徒言辞也如此,心领神会才是传艺,并在武技之外,还有生活理念、生命感悟的余音。老辈人说话,是将什么都说到了一起。李仲轩年轻时拒绝做高官保镖,而退出武行,隔绝五十年,不知当世文法,只会讲个人亲历。

人的特立独行,往往是他只会这个。


大唐维禄是宁河的大武师,他的师傅是李存义,绰号“单刀李”。刀刃叫天,刀背叫地,刀锷叫君,刀把叫亲,因为刀是张扬的形状,所以刀鞘叫师,取接受老师管束之意,刀头三寸的地方才叫刀,人使刀一般用天、地,大劈大砍,而李存义的刀法用刀尖。


去见薛颠前,唐师怕薛颠不教我,说:“见了薛颠,你就给他磕一个头。”在武林规矩里磕三个头已经是大礼了,而磕一个头比磕三个头还大,因为三个头是用脑门磕的,这一个头是用脑顶磕的,“杀人不过头点地”的“头点地”指的就是这个,要磕得带响,是武林里最重的礼节。


有一句“练功不练拳”的话,认为功是站桩,拳是打拳,“练功不练拳”就是只站桩不打拳——这是初学者容易产生的误解。站桩的要点是“学虫子”,冬天虫子钻进地里死了一般,等到了春季,土里生机一起,虫子就又活了。站桩有无穷益处,是练功。其实打拳也是练功,形意拳要“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气不是呼吸的气,比如男人的英姿潇洒、女人的妩媚靓丽,就是气的作用,正所谓生机勃勃。至于呼吸的气,叫做“息”,劈拳就是练息(不说打法,只谈练拳的练法)。


开始练劈拳,要找个开阔地带,犹如人登上高山,视野一开,会禁不住地长呼一口气。在开阔地带,气息容易放开。

劈拳的姿势是手的一探一回,犹如人的一呼一吸。一趟四五百米地打下去,气息越来越绵长,越来越深远,精力便充沛了。

手部动作激发了全身,渐渐就会感到气息鼓荡,全身毛孔开合。薛颠说过:“练拳的人要学会体呼吸”,体呼吸的妙处在打劈拳时可以体会到。

许多人身体都有隐疾,劈拳练息可以将其灭于无形。而且人一上了岁数,身体会亏空,就要通过练息将气补足。


因为劈拳练息这个功夫得一年才能成就,先去病再强身。通过练息,身上的气养起来,大脑时常会有灵感,此时学拳就真是趣味无穷了。

水处卑下,往下流,所以练成钻拳后,人的性格会变得沉稳谦和,皮肤质地都会改善,声音非常悦耳,心思也会变得很缜密。以前老辈拳师不识字,可气质高雅,很有涵养,因为形意拳是内家拳,不但改造人体还改造心志。

拳法里出功夫的都是基本功,要吃苦。做人最基本的是“诚信、谦和”,要忍耐。“老要癫狂,少要稳”,老年人死盯着规矩,小辈人就很难做了,所以老人要豁达点、随便点,小辈人可一定要守礼仪,如此才能和睦,才能延续传承。

人品与拳法是相辅相成的。


旧时代的拳师收徒弟学孔子。孔子有子贡帮他结交官府,有颜回帮他传学问,有子路帮他管人,门庭中有三个这样的人,必然会兴盛。

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别人提问,孔子会耐心解释,子路提问,孔子一句话就驯服得他五体投地,这是在训练他一言以服众的能力,去管理其他徒弟。教师教育方法的不同,也是这个徒弟用处的不同。


这么一个糊涂人,人缘还挺好。后来,唐师是烧水、搬运,什么活都干了,什么都不计较了,也是难得糊涂,结果李存义手把手教的没练出来,这个跟着混的却突飞猛进了,赢得了李存义的另眼相看,正式收唐师做了徒弟。

老辈人都经历过一段颠倒岁月,从大辛酸里爬起来的,只是当时不知道是辛酸,傻乐呵地就过来了。


首先点穴不是点得人一动不能动,而是一动就痛苦,不舍得动;其次,点穴不是追着认穴追着点,那样一辈子也点不了人,点穴的要诀就是成语“适逢其会”,自然而然地,在你来我往中刚刚好能点上穴就是了。追着点穴来不及,得等着点穴。

点穴不是点上去的,也不是打上去的,而是撞来的。顺着敌手的劲戳住了,顺手在哪里就是哪里。懂了形意拳的高级打法,也就是懂了点穴,形意门中现精通此术者应该尚有,因为传了高级打法必传点穴。

点穴的手形是剑诀,食指和中指叠在一起。如何练指力?不是戳木头、沙袋,而是劈抓,形意拳古谱中有“三顶”的要诀,其中有指顶,指顶有推出之功,如何练到指顶?

……

至于解穴,只要一个人会了点穴自然就会了解穴,揣摩着点上去的劲,反方向一拍,就解了穴。点穴的奥妙不在指头,不在中医经络图,而在打法。这只是粗浅地将点穴的原理讲出来了,增长一下读者的见闻而已。


李仲轩拜师尚云祥后,询问尚云祥:“唐师只让我一个人练,不能让人看见,说是古法,这是什么道理?”尚云祥回答:“没什么道理,不搞得规矩大点,你们这帮小青年就不好好学了。


他说武林里有句取笑形意、太极、八卦姿势的话,叫“太极如摸鱼,八卦如推磨,形意如捉虾”

——说到这,尚云祥就笑起来了,说:“我有别的解释,太极如摸鱼,要如手探到水里般,慢慢而移,太极推手正如摸鱼般要用手‘听’,练拳时也要有水中摸鱼的劲,有这么一点意念,就能练出功夫来了。”

“八卦如推磨,除了向前推,还要推出向下的碾劲,八卦掌一迈步要有两股劲,随时转化,明白了这两股劲的道理,就能理解八卦掌的招数为何千变万化。”该说形意拳了,尚云祥却不说了。

隔了几天又看李仲轩打拳,李仲轩当时对古拳谱“消息全凭后脚蹬”有了领会,正在揣摩全身整体发力的技巧,打拳频频发力,很是刚猛,尚云祥打断他,说:“动手可以这样,练拳不是这样。”

他说练形意拳时,要如捉虾般,出手的时候很轻快,收手的时候,手上要带着“东西”回来,这“轻出重收”四字便是练拳的口诀,千金不易。


三性调养法:

何为三性?盖眼为见性,耳为灵性,心为勇性。此三性为艺中之妙用也。故眼中不时常观察,耳中不时常报应,心中不时常惊醒,则精灵之意在我,所谓先事预防,不致为人所算,而先失机之虞也。

此心应事,如快刀断水,明镜照物,斯其灵明之得,渐入融和澄洁境界。平日如此使惯熟,则静坐时,格外清明,功夫易致,所谓炼已必于闹处也。


不能自悟自修,只会跟着师傅,今天听个好东西,明天听个好东西,好东西是听不完的,这样没出路。大部分佛经都是阿难写的,他跟着释迦牟尼,今天听个好东西,明天听个好东西,结果释迦一涅槃,释迦的徒弟里,只有他一个人没能成就。孔子夸他一个徒弟能举一反三,不是夸夸就完。“举一反三”是学会一个东西的唯一方法。


练武最好不动武,唐师教育我:“别人的好,一辈子不忘;别人的不是,转头就忘掉。这样,你就能交到朋友了。”年轻人,心胸要大点,不要做“与恶狗争食”的事,只要自己在理,不抡拳头,也能找到公道。

练武人不信仙不信佛,就信一个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尊重师长,可以学到好东西,帮助别人,可以增长豪情,气概不凡,心智就提高了—这都是善报。


图片来自电影《一代宗师》

《逝去的武林》豆瓣

查看作者首页

相关文章

  • 不愿《逝去的武林》

    每个少年可能都对这些历史往事感到向往,同时又对其真实性感到怀疑,只能一边安慰无法触摸到的自己这都是后人的遐想,一边...

  • 逝去的武林(四)

    把臂话山河 拳不能以风格来评说,因为武术不是表演,说其刚猛或含蓄,都离题太远。要从心法上说,才能区别出究竟,可惜心...

  • 致逝去的武林

    近代武林的高峰应该是清末民初时期,届时高手辈出,山东武圣孙禄堂、民国剑仙李景林、八极神枪李书文、半步崩拳郭云...

  • 逝去的武林(一)

    卖衣买刀 教父的求访者说:“请赠我一言。”武人的求访者说:“给句话。” 武人授徒言辞也如此,心领神会才是传艺,并在...

  • 逝去的武林(三)

    别来几春未还家 “龙形搜骨”,是劈拳里前脚外撇的大跨步,是成就身子的关键。有步子有功夫,没步子没功夫。 只撇脚不展...

  • 逝去的武林(二)

    乃知兵者是凶器 用手拿人叫大小缠丝;用胳膊拿人叫野马分鬃;用身子拿人叫懒驴卧道。 形意拳的擒拿是连拿带磕。拿是死的...

  • 武林,讲的是规矩——读《逝去的武林》

    “武林是什么?” “一个小的江湖” “那江湖呢?” “是一个讲规矩的地方” 徐皓峰的确是一位奇才。几年前,因为王家...

  • 一代人的芳华已逝,我来说些……

    芳华已逝,或将逝去,不愿想起,不愿忘记。 -------题记 《芳华》上...

  • 《逝去的武林》读书杂记

      前阵子,看了文涛的圆桌讨论武侠的两期节目,有嘉宾徐皓峰先生谈了一些真实武林事迹,顺着也就买了他的几本书,读了一...

  • 逝去武林.旁门小注

    综评:口述体,难免深一脚浅一脚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有点意识流。民国故事吸引大众,功法讲古方便形意入门参考。目录组织...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愿《逝去的武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spn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