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559030/d09076be3689b30f.jpg)
持读书无用论的人常说,上学学的那些东西有什么用?背过的课文迟早要忘,哪里用得上?
确实,课本能给我们的并不多。但要我回顾读书生涯记忆最深的是什么课,我一定会说——心理课。
这么多年的读书,你永远不知道哪一刻,有些东西就植在了你的脑中。
如同大部分人所认为的一样,学心理学的人都是疯子,当时学生们并不是很看重这门课程,只当它是无聊的学业中一点调剂。而我,了解了这门神奇的学科,对老师介绍的一个词记忆至今——思维定势。
这并不是什么很深奥的术语,却让我看见它渗透在方方面面的强大力量。对心理学的偏见本身就是一种定势思维,它蒙蔽了人们发现事实的眼睛,宁可活在自己虚构的想象世界。
有这么一个词形容着描写中国现实的文学作品的风格——魔幻现实主义。
在虚构作品中看似“魔幻”的写法,在现实生活中却过之而无不及。一直被国人所视而不见的心理创伤于一件件社会热点事件爆发后越发不能忽视,就在一部分出于求生欲而努力寻求自我救赎的人群当中,心理学一边承受着斜视的眼光一边扎根发展。
“学心理学的人都是疯子”,这句话一半对,一半错。并不是所有学心理学的人都心理有问题,但很多主动去了解心理学的人都带着治愈自己的目的。
物质的满足,使得精神的空虚放大。我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成了橡皮人,没有信仰,便寄希望于心理学,找回人生而为人的生命力。
我曾以为自己是那个孤独的最少数,原来我是那自认为孤独的大多数。脱下伪装的面具,“我们”皆默默地在寻求解脱之路。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每当临近西方的重大节日,比如圣诞节,不论是网络还是街头,都弥漫着一种轻松的节日气息,哪怕某些持狭隘民族主义的文章散播危言耸听的中西对立言论,抑或官方专门下文抵制西方节日,都不足以抵挡人们要过节的心情。相反,面对春节的来临,网络上散播得更多的是焦虑情绪,一面是现实生活中喜气洋洋的气氛,一面是虚拟世界对被逼问学业、事业、婚姻、收入的吐槽,甚至有网友表示春节就是家庭矛盾的集中爆发期。
这只是我的主观感受,或许比较片面,但这并不能否认有部分群体,特别是已成年的年轻群体,不愿意过春节的事实存在。
为何西方节日就更受年轻人青睐呢?从文化传播、融合的角度看,这不过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已。一味抵制西方节日,不分好坏地抬高传统文化,不过是在逆潮流而行。
若从心理角度分析,或许春节更像是“家长”的狂欢,这场狂欢是建立在晚辈无条件履行义务上的,所以有些家庭在祖辈去世后选择去旅游,毕竟没了“家长”的春节,中国传统追求的团圆也就失去了意义;而过西方节日,更多的是个人的自主选择,我可以借这个节日给自己增添一些仪式感,调剂枯燥的生活,满足自己,节日的意义是我赋予的,自然更感到轻松自在。
越是像过年这样热闹的时候,越是感到孤独。社会压力、家庭压力冲击着人为的狂欢。在儒家文化统治中国千年之后,对“人”本身的关注终究要提上日程。儒家思想解决不了心理问题,甚至用儒家的方式面对现代问题更像是饮鸩止渴。女德班、豫章书院的存在就是个笑话,它终究会在逐渐觉醒的人性意识中被抛弃。而唤起自我,最先要做的是疗愈社会及原生家庭造成的心理创伤,这样才有可能跳出代际轮回,展现出本该属于人的生命力。
心理学要成为一门像传统学科一样受关注的学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在它成长的过程中,寻求自我救赎的我们很荣幸成为了推动这一进程的一份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