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外甥今年五岁了,在外人看来,他有二年级的身高和体重,但是我知道他只是那个只有五岁思维的小宝宝。
片段一:
临近晚饭时间,姥姥已经做好饭,大家都准备上桌吃饭,只有五岁的外甥还在一个人聚精会神地看电视,催促几次无效后,姥姥用出必杀绝技:关电视,并谎称供电局已停电(自小就用这招,大了不好用了)。
没想到现在大了,孩子不信姥姥了,他在尝试自己开电视的过程中被妈妈喝止停住了。然后他非常不高兴,开始摔玩具,并把沙发提出声音。他妈妈非常生气,就过去让孩子罚站。
此时孩子跑到我的身边,委屈的哭了,并告诉我妈妈打他。我问他:“为什么妈妈要打你?”他回答说:“因为姥姥不听话,妈妈才打我的。”
听到他这样说我们都化生气为笑,开始我觉得他的想法很好玩儿,明明是因为他自己不听话,乱摔玩具还乱踢沙发,他妈妈才会要求他罚站。但是他竟然赖姥姥,觉得是因为姥姥不听话。
后来仔细想想我才明白他说话的逻辑。他在认真地看电视,姥姥却不听话,非要关他的电视。明明是因为姥姥关电视他才生气,乱扔玩具,乱踢沙发的,才招来了妈妈惩罚他。所以他就认为是因为姥姥不听话,他才被挨打的。
本来这是一个很可笑的事情,但是后来想一想,我发现小孩子思考问题的方式非常单纯。 而他的单纯思维今天再一次逗笑了我。
片段二:
外甥从元旦过后就一直在我家住着,直到周一才回到他的家里。回家的第三天,他长了一个口腔溃疡,因为吃不了东西,他非常的委屈。却没有想到,她对妈妈说了这样一段话。
“妈妈,你赶紧把我送回姥姥家,我在姥姥家都不长口腔溃疡。回家就长溃疡了。”并委屈地哭了出来。就在刚刚,我刚结束和他的视频通话,看到了他红红的眼圈和委屈的小表情。然后我再一次想起了他那天的话。
就是这两个片段,让我意识到孩子孩子思维方式和成人有很大的不同。相对来说成年人能够根据问题分析原因,并依据完整的逻辑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他对于某件事儿或者某个问题的分析尚不能达到成人的逻辑高度。
那么我们在处理小孩儿的问题时,就应该尽量用他们能够理解的语言和思维方式和他们解释清楚。
就像我前段时间接触的一个家长,他说他和孩子讲了很多的大道理,孩子也知道,但是从来不听。在言语的交谈中,我发现这是一位非常强势的妈妈,可能她所谓的讲就只是把她的思想传递给孩子,但是孩子能理解多少或者孩子能感同身受多少,其实我觉得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这也让我联想到我以前听过的一个故事,五岁的比利打翻了妈妈最爱的餐具,妈妈非常生气,疾声厉色地批评了他。在妈妈的批评下,比利态度良好地和妈妈承认错误。这时比例的爸爸过来了,告诉比利你打翻的是妈妈最爱的东西,就像你爱棒棒糖那样,你现在打翻的是500根棒棒糖。听完爸爸的话,比利“哇”的一声哭出来。他哭着走到妈妈的身边,抱着妈妈对妈妈说:“妈妈,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从此对于妈妈的餐具,比利爱护有加。
小外甥今天的行为让我突然意识到,或许对于孩子,我们一直用错了方法。我们一直试图用大人的思维去教育孩子,试图让孩子理解二十几岁甚至三十几岁的思维。却缺少让孩子感同身受和成长的过程。我们很少意识到我们现在的所思所想是我们经历了多少年的成长才获得的。
因此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只是用我们的想法去约束孩子。我们设置了那么多约束孩子的制度和方法,就是试图让孩子变成我们心目中的优秀孩子。到头来却发现我们的教育毫无用途,甚至呆板而可笑。
扪心自问,我们可曾真正的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教育孩子?我们心中的优秀是孩子心中的优秀吗?我们期待的和孩子期待一样吗?我们给孩子的教育是孩子真的需要的教育吗?
对于这些问题,我无法给出准确的回答。但是今天我意识到,或许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哪怕我想把我以为正确的传达给他们,哪怕我是出于一颗为他们好的心,我也应该充分的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不能用爱去绑架孩子。我想更合适的途径是在他们能够接受的范围,用他们能够理解的语言去跟他们讲说他们应知的道理。我们要时刻保持耐心,因为我们的思维不一样。
我们都是从那个年龄经过的,我们也曾有过不理解的时候,甚至小时候爸爸妈妈和老师对我们的批评和教导,我们也有过不好的情绪。那么我为什么要变成我们小时候最讨厌的那种人?为什么不能静下心来,用他们能够听懂的语言,讲述他们在这个年龄段能够接受的道理呢?
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解他们吧,或许走着走着,我们就会发现更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走着走着,我们的孩子便成为我们最期待的模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