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抱怨父母没有给予富足的家庭条件时,你却忘记财富是需要自己去拼搏的责任;当我们抱怨老师没有给予自己更好的指导时,你忘记了学习是自己的责任;当我们抱怨社会的不公平时,我们忘记了成长是我们自己的责任。如果我们总是谴责客观因素和他人,我们就相当于自动放弃了拥有控制权的机会。抱怨和指责的行为只会体现出我们的软弱。如果我们意识不到自己的责任,那么财富的积累也只是妄想。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想要自己掌控将来事态的发展,还是让我们的错误及其后果掌控将来的事态?《终生成长》里表明,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意识到想要成功,就必须学习一些能够帮助自己的策略,并加以练习。采取更好的学习方法,用心规划学习时间并长期保持学习动力,用尽一切策略来保证自己成功。让我们承担起学习成长的责任,将注意力放回自己的响圈内(书中称为可控领域),并通过拓展可控领域来积累自己的财富。对于如何拓宽可控领域,博多·舍费尔为我们介绍了4种方法:
001 转变思维模式,走出舒适圈
我以前买基金总是听专家说,或者跟着大咖买,重来没想过自己去学习基金的知识,结果跟风买了一阵子基本全打了水漂。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让我意识到这是因为当时的我不敢承担责任,如果我跟着专家和大咖买,亏了我可以说是专家和大咖的责任,而不是自己的错;我不敢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害怕学习和钻研,担心自己学不会。
我之所以一事无成,就是因为我用固定型思维去看待事情,认为能力是固定的。当我用成长型思维去思考,去学习一些能够帮助自己的策略,并加以练习,发现自己是可以掌控财务的。去年年中,我跟着长投学习了半年投资知识,虽然没有赚多少,但至少没有亏本,重要的是心里很清楚每笔投资的方向,那份对投资的掌控感比让我赚钱还有成就感。通过拓展自己的可控领域,从以前的投资小白成为了投资新手,小小的进步不仅让我的意识更加清晰,也增强了我的自信。
002 提问是个大学问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要学会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和提问,通过提问直面内心的需求,从而找到正确的方向。但坏的问题会让我们逃避责任,而好的问题会为我们带来成长的机会。我们应如何区别坏问题和好问题呢?
* 坏问题:“我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能做到吗”,“谁来负责任”……
* 好问题:“我如何让这个问题不再出现呢?”,“我如何做成这件事情呢?”,“我们现在能做些什么?”……
从上面的对比可以看出,我们首先要问的不是“为什么”,而是“怎么做”。提问“怎么做”的人,寻找的是解决方案,他的答案很快便会将他引出现有的可控领域。并且“怎么做”是包含“为什么”这一层含义的,但反过来,“为什么”却不包含“怎么做”,也不会促使我们去寻找解决方案。
003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做决定的时候我们常常会犹豫不决,那是因为我们问错了问题,这里就不适合用“怎么做”来提问,而用“是否”来提问更为恰当。问自己是否要做,做的理由是什么?当你确认了内心里选择这么做的理由后,那这个理由将成为一个“初心”贯穿在后面的“怎么做”的过程中。我们在内心对话场景中提出的问题,能决定我们的前进方向,使我们的可控领域缩小或扩大。
004 承担责任,扩大影响圈
本书中的“个人范畴”和“可控领域”,我觉得类似于关注圈和影响圈。你的个人范畴包括所有影响你的事物、对你而言重要的和你感兴趣的事物,类似于关注圈。如果某样事物对于你很重要,那你肯定想对其施加影响。你会不可避免地开始思考如何拓宽你的可控领域(影响圈),通过拓宽影响圈,从而使你在个人范畴之内尽可能多地按照你的方式对事物进行控制。
这世上有很多事你无能为力。但你可以决定,你打算如何判断以及如何对此做出反应。在这方面,你一直都是拥有权力的。没有责任心地生活,就意味着按照别人为你谱写的剧本来生活。责任意味着:没有任何东西能改变你的态度或品格,因为你是按照自己的本性对事情做出反应。你可以决定自己以哪种方式去生活,这种态度使你能够生活幸福,并且成为最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