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在前面
作为父母总忍不住去“管教孩子”,为什么呢?我想答案大多是【为了孩子能拥有幸福人生】。我们想让孩子少体验到自己曾经经历过的迷茫、失误、痛苦。尽管这些经历在人这一生中本就不可避免,每个人也正是通过这些经历而获得成长。现实是,孩子对我们的人生经验往往不屑一顾,所以一代代的父母都关心着孩子的教育问题,同时也重复着同样的错误。
那如何才能让孩子幸福呢?父母能做的,是帮助孩子建立【自我价值感、贡献感】,从而赋予孩子独立面对生活的勇气,因为孩子迟早会离开父母而独立。
阿德勒认为,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共同体感觉”,简单说来就是“关心他人”的意思。一个只知道竞争的人,不会合作;而一个懂得合作的人,可以参与竞争。关注过程大过结果,努力是为了比现在的自己更好,而不是为了竞争。
为了有效的帮助孩子,前提是【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不管教的核心是【不批评、不表扬】,用尊重、平等、礼貌的态度面对孩子,生活中礼貌地对孩子说“谢谢”之类的话,不说伤害孩子人格的话。用“询问、假设”的说话方式代替“命令”,比如:“可以帮忙......吗?”或者“如果你能......,我就太开心啦!”,而不是“快去......!”。
需要提醒的是,这种说话方式不用在孩子学习上,因为学习是孩子的课题,学习并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
一【不表扬】,因为表扬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为,违背了亲子之间尊重、平等的关系。注意到孩子良好行为时,可以说这样的话,比如,“谢谢你这么安静!”
再次提醒,当孩子在学习方面表现良好时,可以这么说,“你看上去很开心啊!”,而非表扬和感谢,因为学习是孩子的课题,学习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
二【不批评】,缺点就像黑暗,不是实体,所以无法像具体事物一样消除。投以光明,黑暗就会渐渐消失,从缺点中看到优点,例如,“注意力不集中”这一特点可以看成是“善于发散思维”;面对早晨九点才起床的孩子,不要说“你知道几点了吗?!”而可以说“能看到你睡得香甜,可真好啊!”有意识地关注孩子的长处和行为中好的方面。
批评,不是改正行为的好方法,有时候孩子犯错只是为了向父母寻求关注。父母可以耐心解释,引发孩子思考,试着提问:“你还有没有什么能做的呢?”,这也是在帮助孩子构建成长型思维。
【学习是孩子的课题】
首先父母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学习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学习不是为了出人头地”,;打消“学习很辛苦”、“现在好好学习,将来就轻松了”这些观念。
学习是必须由孩子独立完成、自己解决、承担责任的课题,如果父母横加干涉会破坏亲子关系,并且会将学习的责任转嫁到父母身上。
几乎所有人际关系上的麻烦都始于对别人课题的介入。
父母可以做的就是【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喜悦和收获新知的快乐,并且让孩子知道,想感受到这种喜悦,必须持之以恒付出努力。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为了贡献于他人和社会。
除了激发学习的兴趣,父母还需做到【默默守护】,即便是自己的课题,也会需要别人的帮助,告诉孩子:“如果需要我的帮助,请让我知道。”父母要学会享受自己的人生,保持距离并不是放弃。
说在最后
父母担心孩子的人生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拥有的人生和孩子自己想要的人生不同,即双方目标不一致时,只要想想这究竟是谁的人生,就马上明白该优先考虑谁的目标了。的确,在父母看来,孩子经验不足。所以想在孩子目标选择上出谋划策,尽量避免错误,这样的心情可以理解。然而,只要不是致命的错误,父母阻止孩子犯错等于转移本应由孩子去面对的课题。大人之所以想要干涉孩子的人生,是因为认为孩子无力承担失败的责任,是因为既不相信也不尊重孩子。
父母的协助必须建立在孩子求助的基础上。同时,要提前告诉孩子,目标根据需要是可以调整变更的。尽量不要让孩子在意识到自己的选择不对的时候,因为顾忌当时自己不顾父母反对、固执己见,而不好意思调整目标方向。
父母必须理解实际每天接触的孩子,并懂得如何应对,而不要总用原则性或者普遍性的条框来框定孩子。父母究竟有没有在关注眼前“这个”孩子呢?实际上,父母关注的往往是“理想的孩子”。
即使孩子与父母的理想有差距,学习不努力,成绩上不去,也要去关注眼前这个真实的孩子,而不是总拿他与理想的孩子比较。
人生并不是只有学习,父母要学会接纳孩子的真实面,不要只关注学习,去发现这个小生命本身的可贵,协助孩子在学习之外的地方找到贡献感,从而形成自我价值认同感。比如,生活中可以多让孩子参与家务,而不是持有“只顾学习”的特权。
自己决定自己的人生,这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什么严峻的课题,父母能做的,只有帮助孩子靠自己的判断来决定人生。
能感受到父母信任的孩子一定无比幸福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