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3-30 一百七十九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7.30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语音整理
根据我们前面学过的内容,大家可能有那么一个印象,孔子凡是提到“仁”,一般都说它是非常难以做到的事情。如果有人问孔子,某个人算不算有仁德?孔子通常说,不知道。但是在这一章里,孔子的话风突转,“仁远乎哉”,仁真的离我们很远吗?做到仁真的很难吗?
“我欲仁,斯仁至矣”,我只要想去实现“仁”,那我就已经具备了“仁”。好像“仁”的实现突然之间变得如此之简单,轻而易举就能够实现。类似于佛教所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过去苦苦修炼都达不到的结果,突然之间就一下子实现了,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
同样是那个“仁”,为什么前后实现的过程有如此之大的差异呢?我觉得原因在于,孔子一直说仁是一个非常高的道德修养境界,以至于人们普遍的产生一种畏难情绪,“仁”的标准太高了,我根本就达不到,我再努力也实现不了,那不如我放弃吧。孔子也许是看到这种情况,给予“仁”一个新的标准,新的解释,“我欲仁,斯仁至矣”。
也就是说,孔子认为只要愿意以“仁”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持续不变地按照“仁”的规范来为人处世动,那么你就算达到“仁”的境界了。这种态度显然给普通人以极大的希望,原来我也可以成为“仁”人。
如果说此前孔子讲“仁”的标准类似于佛家的“渐悟”,而在本章孔子所倡导的“仁”,就类似于佛家的“顿悟”,只要我想做到“仁”,就已经实现了“仁”。
实际上,这并不是孔子对“仁”的标准降低了,而是换了一个角度去观察“仁”。从本章的内容我们不难看出,孔子认为“仁”离我们很近,是因为人天生的本性当中就有“仁”的成分。我们只是需要把它激发出来,把它呈现出来就可以了。因此,在这里他就说,只要诚心去做,“我欲仁,斯仁至矣”。有了这种自觉性,那么“仁”的实现就简单多了,所以孔子在这里强调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关于这一点,《中庸》里还记录了孔子的一句话,就是“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这个“道”和“仁”实际上本质是一样的,它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也就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离我们很近。如果一个人为了追求“道”而远离了人群,那他追求的东西就肯定不是“道”。
“仁”不远人,“道”也不远人。每个人天生都懂,都会,关键是你的毅力能不能坚持下去。所以我们说颜回他“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他自己呢,“不改其乐”,这就是“仁”,虽然他还没有建功立业。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改善自己,我们当然也是一个有“仁”德的人。
孙中兴详解
这章是孔子鼓励弟子行仁,别找借口。
孔子说:“仁德是离我们生活很远的事情吗?我想要践行仁德,自然就会展现出仁德的行为。”
这里强调的是人能主动行“仁”。孔子在颜渊问仁的时候也说过:“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颜渊篇》12.1)以及“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篇》15.29)都是强调“由自己做起”的这种主动性。
这种“仁”是“尊重别人”、“替别人想”,希望“自己和大家都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就是“仁”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实践。如果能这样周全的考虑,就能做到“欲而不贪”,因为“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尧曰篇》20.2)。孔子在这里所展现的,不仅“富与贵是人之所欲”(《里仁篇》4.5),而且“仁”也是“人之所欲”。只是后面这个道理乍听起来违背常识,但仔细想想,难道有错吗?“你好,我也好”的“共存共利共荣”总比“你好,我不好”的“贫富差距”要来得让社会更稳定吧!
弟子往往不相信自己有这种实践的力量,而画地自限。弟子冉求就说过:“老师您教的都很好,就是我能力不够,做不到。”孔子就点化他说:“你说能力不够是画地自限的借口。”(《雍也篇》6.12)孔子没进一步说,这是“意愿”的问题,不是“能力”的问题。有“意愿”,“能力”就可以加强。这也就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篇》17.2),或者说“志相远也”。这才是“成败”的差别之所在。
《后汉书·列女传》竟然在提到妇女的“四德”时,引用到孔子这句话,不过没提到“孔子”,只含混其词说是“古人”。作者认为“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这四项其实没这么难,“为之甚易,唯在存心耳”。现代价值观当然会觉得这是歧视妇女。如果去掉“妇”而改换成“人”,那么在“德、言、容、功”四方面都努力去做,这样的“人德”应该也是“为之甚易,唯在存心耳”。
![](https://img.haomeiwen.com/i25911145/9354671f22b525f7.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