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继堂家在高崖坪村最东头,他和大哥家也就是李向伟家紧隔着果园,他大哥家再过去就是张才喜家。
李继堂兄弟两人,他大哥也就是李向伟的父亲,比李继堂大八岁,前几年已经去世。然而,他大哥在世时,和弟弟李继堂闹了大半辈子矛盾,即便到了大哥临过世时,兄弟两仍是老死不相往来,这还得从很早的时候说起。
解放前,李继堂父亲和一帆太爷是高崖坪的两大富农。一帆太爷因为染上大烟瘾,加上那几年闹饥荒,家道逐渐没落,后来更是一穷二白。而李继堂父亲则不同,因他提前藏了几窖粮食,即便再闹饥荒,他也安然度过了。当然他多年集藏的“白元”也没有“出世”,直到解放后。
李继堂负伤复员后,就回乡务农并担任高崖坪村主任、支书多年。虽然他因识字不多,但他秉承了军人的品质,包括他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和慷慨大方的处世方式,常为人称道。然而,这和他父亲的为人处事恰恰相反,因而深受他父亲的忌惮。
典型的例子是张才喜母亲因病早逝,父亲又得了偏瘫,无钱治疗。当时张才喜姐弟还小,李继堂就多次偷偷看望张才喜父亲,将自己的复员费几乎全给了张才喜父亲看病,还时常将自家的洋芋等偷偷拿给了张才喜家。
后来,张才喜父亲没过几年也就去世了。张才喜父亲去世后,李继堂招呼全村村民,料理了张才喜父亲的丧事。这是因为张才喜家是外来户,很早的时候,张才喜爷爷从渭河上游的首阳县来到了高崖坪,起初给一帆太爷做长工,后来就定居在了高崖坪。张才喜父亲去世后,张才喜姐姐也就出嫁了。多少年来,正是张才喜姐夫和李继堂的资助下,张才喜才长大成人并念了小学。当然,受到李继堂资助帮忙的,远不止张才喜家......
然而,这些事情都被李继堂父亲所知晓,他勃然大怒,说李继堂“不记仇,败家子”,因而父子二人关系很僵,也闹了很长时间的矛盾。他父亲说李继堂“不记仇”的原因是张李两家是世仇,他和张才喜爷爷因为庄院占地的问题,闹了一辈子矛盾,因而李继堂救助张才喜家,被老爷子认为是“不记仇”。
李继堂担任村支书以来,受到父亲更大的反对。他父亲认为:“自己的二儿子是党员,应该属于公家的人,根本不懂得‘节约’,二儿子这样下去极有可能会将他祖上几辈人积攒的‘白元’会‘挥霍一空’或随时交公,这样李家几辈人将功亏一篑!”因而老人家一直忧心忡忡。
恰好此时,李继堂大哥见缝插针,他跑到二老面前大献谄媚,不仅对父亲以前的“担心”非常“赞同”,还说弟弟李继堂只生了两个女娃,属于“无后”之人,迟早是靠不住的;说弟弟天天操心公家的事情,从不管老人的死活等等......这些话更增加了老人极大的“担心”。因此,李继堂大哥还是非常希望二老搬到自己家里,跟自己一起过。经过李继堂大哥长时间、多次的“提醒”和“游说”,两位老人终于开始动摇了。
后来,李继堂因琐事和父亲吵了几次架,每次,父亲都威胁李继堂说:“实在不行我们就去老大家”。尤其最后一次因为琐事吵得很凶,他父亲大发雷霆,指着李继堂大骂道:“把你入了个党,当了几年兵就能得!你可知道,文革那时,为了保住家产,我被那些人打的死去活来,最后还是没有交代。咱的‘家产’,就是我用命换来的!可你呢?把自己能的不行,我看你就是个‘败家子’、‘不孝之子’,世上就你把公家的事情看得太真!”
李继堂无奈的说道:“看你们吧,如果二老实在嫌我不孝,那就随你们的便!反正你们开口闭口都是我哥好!”李继堂大哥听到响动后赶紧过来“劝架”,经过一段时间的商议,二老终于搬到了老大家去了。
李继堂家在高崖坪最东头,他和哥哥家隔着大约两亩左右的一个小果园,原来这个小果园属于李继堂,果园里面除了几颗大果树外,还有李继堂家的洋芋窖、猪圈等。二老搬到老大家后,一并将这块果园划给了老大,并要求李继堂尽快将猪圈等搬离。
李继堂大哥将二老接到自家后,对二老也还算孝敬,但他逢人就说是因为弟弟李继堂对老人如何如何的不好,他才将二老接到自家孝敬的。李继堂听到大哥的这些言论后,他怒火中烧,多次找老大理论。然而,老人终究是在老大家,至少目前他大哥家人对二老还算可以,所以他有口难辩,只能背负“不孝之子”之罪名。至此,兄弟二人结下了仇怨,后来,两人连言语也不搭了。
包产到户开始后,和其他地方一样,高崖坪人在李继堂的带领下,开始热火朝天、兴致勃勃的划分土地。李继堂大哥本以为李继堂会看在父母的面子上,给自己划些离村近的、平整的好地,结果李继堂一视同仁,更招致了他大哥的极度不满。
几年后,父亲终于给李继堂大哥“交待”了几辈人积攒的“白元”所在地,原来白元正是在兄弟两家中间的果园里,其中一部分在果园猪圈里两米多深的地下面,一部分在洋芋窖里一米深的地下面。从此,李继堂大哥富得一发不可收拾。
而此时,李继堂老伴得了心脏病,李继堂带着老伴四处求医,生活很是拮据。而他大哥在人前人后对弟弟李继堂冷嘲热讽,说这是报应,但凡对父母不好的人活该受穷,活该得病等等……
即便如此,李继堂只要带着老伴去城里看病或者有事去渭河镇上,他就会给老人买些油饼、凉粉等吃的,有时也会称些茶叶,尽管他拿给老人的时候总要受到他大哥和侄儿的冷眼,但他总是理直气壮,“为了老人,受一点委屈也没啥!”后来,他只要得知自己的大哥不在家的时候就去看望老人。
几年下来,因李继堂无怨无悔、问心无愧的孝敬,加上李继堂嫂子和老人的关系非常不好,后来,两位老人开始后悔了,但此时为时已晚,老人想着李继堂“无后”,也就只能这样了。
二老活着的时候,因为李继堂的无条件忍让,虽然他和大哥没有了言语,但矛盾至少还没有白热化。可是,两位老人去世后,兄弟二人的矛盾已经水火不容了,因为此时李继堂已经无“后顾之忧”了,从而因为其他事情尤其是果园旁边道路问题导致兄弟两常常闹矛盾,甚至大打出手......
最严重的一次是,兄弟两因为改水路发生口角进而大打出手,而被闻讯赶来的李向伟帮其父亲将二达李继堂打成重伤,若不是张才喜发现后及时和大家将李继堂拉到医院抢救,估计后果会更加严重。
因这次打架,李继堂对李向伟父子彻底心凉了,两家都视对方为天下最大的仇人;也因这次打架,人们对李向伟父子避之不及。
李向伟身材高大,留着长发,国字脸,大眼睛,看着十分机灵,他常将很多人不屑的叫“老实人”。
李向伟从小非常调皮,属于能软能硬的那种,他到初二就不念书了。不念书后,他父亲给他买了辆客货两用车,这也是高崖坪的第一辆汽车。起初,李向伟开始给人拉货,顺便也少量的贩卖药材。后来,他在渭河镇药材市场租了铺面和库房,和许多镇上做生意的老板一样,待药材价格偏低时他就大量收购存到库房,待药价涨起后,他就联系外地客商发货。为了赚个好价,将药材存在库房存上三年五年都是常事。
同时,李向伟重金笼络了镇上以陈龙斌为代表的几个有名的“人物”,他和这些“人物”称兄道弟、“呼风唤雨”,只要李向伟买卖药材有“争议”,陈龙斌他们就会闻讯赶来,帮李向伟站场,形成“强大”的“威慑”,对方十有八九会抱着“出钱消灾”的心里乖乖就范。事后李向伟会向陈龙斌这些人给予“感谢”。有了这些人做后台,李向伟“如虎添翼”,“如日中天”,因而他的生意基本上只赚不赔。
九十年代的头几年,渭州年年大旱,药价大涨,李向伟看准时机,他将以前包括各村、集市上收购的几十吨药材全部清仓出货,因而赚了将近五六倍多的利润。随后,他直接买下了铺面和库房,又在街面附近购买了几块地皮,并修了药材加工间和库房,进行药材初加工。从此,李向伟风生水起,成了渭河镇上名副其实的大老板了。
在渭河镇上,人们知道高崖坪大多是因为贫穷缺水,基本是负面印象。这几年,因为李向伟,高崖坪的“知名度”明显提高了不少。
父母去世后,李向伟就很少来高崖坪了。经过商议,他妹妹李向红携带全家搬到了李向伟家。他的妹夫胡正军同样继承了岳父和妻哥李向伟的“仇恨”,而且为了显示自己对妻哥的更加“忠诚”,他和李继堂的发生矛盾的次数比以前更多更严重了,有几次甚至“剑拔弩张”。
胡正军满脸横肉,身材敦实,虎背熊腰,是原来他们村一带的一霸,小小年纪就打架无数,人送外号“胡司令”。因李继堂上了年纪,面对胡正军每次的咄咄逼人,李继堂总是以退让和转身离去,事情才得以暂时平息。
当然,自从胡正军来到高崖坪,他非常忌讳高崖坪人说他“外来户”,于是他处处显示出了原来“村霸”和“不好惹”的本性,动不动因小事就大打出手。后来高崖坪人对胡正军表面上表现出起码的“和气”,但背后则唯恐避之不及,对胡正军像躲避瘟疫一样……
李继堂有两个女儿,他的小女儿香梅和张才喜年龄相仿,他拟将小女儿香梅嫁给张才喜,但无奈香梅死活看不上张才喜,他才善罢甘休。即便如此,张才喜只要有时间,就会帮李继堂干这干那。
李继堂大女婿名叫岁宝,在一帆舅舅所在的梁家坪村务农,幸运的是大女婿岁宝对李继堂非常尊重体贴,常常骑着摩托过来帮他干活,带他和老伴去城里看病,所以深得李继堂喜欢。二女婿锁银在三十里村做药材生意,却对李继堂非常一般,原因是当初,李继堂二女儿香梅和二女婿锁银谈对象的时候,李继堂老两口非常反对,香梅是顶着极大的压力之下才和锁银硬成了的。结婚后,自然的,二女婿锁银就对李继堂老两口表现得非常冷淡,也很少来高崖坪。
八十年代末,李继堂能领到复员工资了,虽然少,但也几乎够用了。因此,李继堂虽然生活确有困难,尤其是老伴身体很不好,需要天天吃药,但靠他微薄的工资和两个女婿的“救助”,生活也算能过得去。
在高崖坪,和李继堂关系最好的,要数村西坡头上的谢老师了。谢老师在高崖坪小学任教,以前一直是民办教师,前两年才转正。他中等个子,长相俊伟,五十岁刚过,梳着标准的三七分,穿着干净的中山装,看起来神采奕奕。谢老师多才多艺,二胡、三弦和笛子都信手拈来,谢老师的毛笔字在高崖坪也是仅次于猫爷的。谢老师知识渊博,三国、水浒等名著能倒背如流,就是打起学生来毫不手软,因而很多学生对他既爱又怕。
平时,只要星期天,李继堂都会去谢老师家串门,谢老师也是同样,两人彼此都视对方为知己。除了志趣相投外,李继堂和谢老师的家庭境遇也有些相似。谢老师的堂弟谢旦娃,和谢老师家比邻而居,不过和谢老师相反,谢忠平以“搅事”而著称,因而两家因为路边树林的所属权曾大打出手,不过,吃亏的也总是谢老师。最终,谢老师听从了李继堂的建议,将路边树林的所属权交给了谢旦娃,因而,这两年还算“太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