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说:“我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我是喜欢历史,喜欢古人的智慧,喜欢研究古人的典籍,非常努力学来的。”
儒家把人的悟性学识分成“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三个层次,这其实也是一个人人格的三个层次。
第一,是生知安行——生而知之,安而行之。
生活中、工作里最恰当的做法,他们本来就知道,本来就在他们的头脑里、身体中,一遇到事情,就知道该怎么做,也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良能”,王阳明的心学所说的“致良知”,也就是要通过学习不断擦亮自己的良知良能,回归常识,做出最恰当的做法。
这是所谓“天才”的一个状态,但这其实每个人本来就可以天生就拥有,为什么人会丧失掉“良知良能”,不能生而知之呢?就是在于在儿童时期被破坏掉了,所以,遇事就不知道该怎么做了,需要别人手把手地教。
比如说“分寸感”,这是我们每个人天生就具有的能力,可谓“不学而能”,当遇到事情的时候,很小的孩子反而是知道很好地把握住分寸去处理事情,比如一个小孩子就会很好地安慰自己的妈妈,有人叫他们该怎么安慰人吗?该怎么把握住分寸吗?没有,这就是凭着天生的良知良能。
但是一个人年纪越大,反而不知道该怎么把握好分寸了。举个例子:
平日里我们要不要因为一件小事为自己争取?
如果去争取,会感觉这个事情又很小;但是我不争取,心里又多少有一些不舒服。这样的问题也许有些人会经常遇到,把握不好做事当中的分寸感。
这样的事情有很多:
有些小事情是该忍还是争取权利?
走动的时候是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
追女孩的时候是应该追猛一点还是要留点空间?
说话的时候那个分寸感怎么把握?
等等。
为什么我们这种天然的“分寸感”丧失了呢?
因为“分寸感”被外包给父母了——就是父母插手太多的事情来干涉孩子的分寸感。
我们如果观察父母跟孩子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现孩子的分寸感——那种自己能够拿捏程度的那种能力,每一分钟都在被打扰,并在一次次的打扰之后就丧失了做事的分寸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