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115:心学强调的学习,就是找回自己的良知良能

《论语》115:心学强调的学习,就是找回自己的良知良能

作者: 东风阁主 | 来源:发表于2023-09-26 12:29 被阅读0次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说:“我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我是喜欢历史,喜欢古人的智慧,喜欢研究古人的典籍,非常努力学来的。”

儒家把人的悟性学识分成“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三个层次,这其实也是一个人人格的三个层次。

第一,是生知安行——生而知之,安而行之。

生活中、工作里最恰当的做法,他们本来就知道,本来就在他们的头脑里、身体中,一遇到事情,就知道该怎么做,也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良能”,王阳明的心学所说的“致良知”,也就是要通过学习不断擦亮自己的良知良能,回归常识,做出最恰当的做法。

这是所谓“天才”的一个状态,但这其实每个人本来就可以天生就拥有,为什么人会丧失掉“良知良能”,不能生而知之呢?就是在于在儿童时期被破坏掉了,所以,遇事就不知道该怎么做了,需要别人手把手地教。

比如说“分寸感”,这是我们每个人天生就具有的能力,可谓“不学而能”,当遇到事情的时候,很小的孩子反而是知道很好地把握住分寸去处理事情,比如一个小孩子就会很好地安慰自己的妈妈,有人叫他们该怎么安慰人吗?该怎么把握住分寸吗?没有,这就是凭着天生的良知良能。

但是一个人年纪越大,反而不知道该怎么把握好分寸了。举个例子:

平日里我们要不要因为一件小事为自己争取?

如果去争取,会感觉这个事情又很小;但是我不争取,心里又多少有一些不舒服。这样的问题也许有些人会经常遇到,把握不好做事当中的分寸感。

这样的事情有很多:

有些小事情是该忍还是争取权利?

走动的时候是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

追女孩的时候是应该追猛一点还是要留点空间?

说话的时候那个分寸感怎么把握?

等等。

为什么我们这种天然的“分寸感”丧失了呢?

因为“分寸感”被外包给父母了——就是父母插手太多的事情来干涉孩子的分寸感。

我们如果观察父母跟孩子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现孩子的分寸感——那种自己能够拿捏程度的那种能力,每一分钟都在被打扰,并在一次次的打扰之后就丧失了做事的分寸感。

相关文章

  • 学习《论语》(115)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译文】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我...

  • 至良知良能之心学

    你要遵从你内心的一点点声音去出发,那一点正义道德的声音,而不是盲目听别人受外界把控,不然你这样会去自我后果很惨的。...

  • 🎏《中庸》日课99

    《中庸》日课99 孔子强调学习并且付诸实践,也就是论语的第一句“学而时习之”,学习并在实践中运用,说的就是好学力行...

  • 读《禅者的初心》有感

    所谓初心,就是初学者的心,抱着一种好奇、感动的心学习、接纳周围的一切。为什么要禅修?禅修就是找到初心,找回内心的充...

  • 做真实的自己

    #心理学学习 #2018.11.21 《找回真实的自己》——邵亦波,混沌大学 为什么要找回真实的自己?我就是我,现...

  • 读《论语》解孔子(二)

    读《论语》解孔子(二) 《论语》第一篇第一条强调反复学习的重要性,第二条则强调“孝悌”的重要性。 有子曰:“其为人...

  • 【论语心得115】夫子是如何学习的

    【论语心得115】夫子是如何学习的 【原文1】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原文2】子曰:“三...

  • 《传习录》学习心得十二

    今天继续学习《答顾东桥书》,心得如下: 一是强调将心与理合二为一,也就是阳明心学中的“心即理”的人性论...

  • 知之何解?

    我也说说自己对知的理解。知有三层含义: ①知是学习,不学无以知。继往圣之绝学。 ②知是实践。阳明先生的心学是强调知...

  • 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读书日记Day9

    今日学习的是第25--27节内容: 《心学就是“学习学”》 《读书要先确定自己的“本体书”》 《“明明德”就是“致...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115:心学强调的学习,就是找回自己的良知良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thh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