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有什么电影是一定要看的,那么百鸟朝凤一定是其中之一。
百鸟朝凤每天排片不过三四场,放映大厅稀稀疏疏的坐着几个年龄二十左右的年轻人。没有强大的明星演员阵容,没有时下流行的热门话题,好似注定了这部片子凄凄惨惨戚戚的票房。可真正的经典的东西便是无论是否有人去关注,它依然存在在那里,久经岁月沉淀,再拿出来依然是震撼人心。
整部片子好似都压着伤感的一丝泪腺,细水长流的哀伤感,却迟迟在最后才找到了爆发点。
片中的无双镇,是唢呐王焦家班班主焦三爷生活的地方。在无双镇,吹唢呐这种传之久远的民间艺术,绝不止于娱乐,更具意味的是它在办丧事时是对远行故去者的一种人生评价,道德平庸者只吹两台,中等的吹四台,上等者吹八台,德高望重者才有资格吹"百鸟朝凤"。"百鸟朝凤"这支高难度的曲子,也只有领军的唢呐高手才能胜任。整个无双镇,只有四方闻名的焦三爷能吹"百鸟朝凤"。
那时谁要是能向焦三爷学吹唢呐绝对称得上是一件祖坟上冒青烟的事儿,十里八村的父母都带着七八岁的儿子提着点心,行李赶去焦三爷家拜师学艺,盼望着有朝一日也能吹上个百鸟朝凤,光 宗耀祖。金木水火土五村的白事都要花重金请焦三爷的焦家班去吹唢呐,那时候的唢呐匠是要坐在太师椅上的,孝子贤孙跪倒一大片,千感万谢的……
焦三爷最后将太师爷祖上传下的唢呐交给了徒弟游天鸣,从此焦家班改名为游家班。焦三爷此生余下的愿望便是希望唢呐能世世代代传承下去,不被任何人遗忘。可惜片中游家班的伊始便也是时代的变革,西方文化的广泛传入,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都意味着唢呐这一行当被人们渐渐遗忘。当游家班遇上西洋乐队,穿着豹纹的舞女,一切无奈才全部凸显。焦三爷拾起已被踩碎的唢呐,头也不回的走掉了,心中的苦闷,无力和不愿承认的现实都让这个年过半百的老年人显得格外凄苦,还记得片中开头焦三爷一字一顿极其严肃教育徒弟,唢呐离口不离手。不免让人唏嘘,守了一辈子的东西说没也就没了。
看到片中此处再没忍住,眼泪鼻涕大把大把的流,没有生离死别夸张的冲突,只是心中极其不忍,不忍看一个一生只坚持一个信念的焦三爷孤苦的单薄坚持,在世人面前,显得那么渺小,毫无分量。片中唯一庆幸的是焦三爷没有看错人,游天鸣担得起德艺双馨唢呐匠的名号。唢呐文化注重的是人的道德品格,唯有一生坚守,心善品优才吹的起唢呐,担的起传承。游家班逐渐面临接活少,不被待见的现实,游天鸣苦闷之际去看望焦三爷,焦三爷酒后只说了一句话,让人印象极为深刻。他说:“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得,是吹给自己的,要吹到骨头缝里,不能让唢呐没了。”
这个横亘在历史横流里的老人始终相信,人在,唢呐就一定在。
![](https://img.haomeiwen.com/i1515680/bc0cc37de8709fbc.jpg)
看过片子的人都知道,百鸟朝凤是唢呐的巅峰之作,唢呐一响,百鸟为王。多少人都想在亲人故去时让焦三爷为其吹一曲。
焦三爷片中只吹过一次,为火村的村长。不为名不为利,只是在百姓心中他当得起一首百鸟朝凤。当时已患肺癌的焦三爷早已力不从心,鲜血从唢呐口流出来,触目惊心,痛矣伤矣,唯有泪千行。想必这就是唢呐的绝唱罢,杜鹃啼血般的绝唱。这和游家班走的走,散的散形成了强烈的冲突对比。
堂吉诃德式的焦三爷以螳臂当车之力诉说了他最后的坚持,这一生未曾改变过。
很多人说焦三爷愿意坚持手艺的传承颇让人感动,但不该连累天鸣的人生,挣不到钱,娶不到妻,独自一人苦苦坚持。但这正是游天鸣选择的一生,也是身为唢呐匠所谓的悲哀。这一切都终究都敌不过他对唢呐真正的热爱,与时间相比微不足道的那么一点惺惺相惜。
唢呐成就了游天鸣,游天鸣成就了唢呐。
焦三爷怀揣着唢呐的执念故去,天鸣独自一人在坟前亲自为师父吹百鸟朝凤。风光了几十年,走后却是孤苦伶仃。焦三爷也许对所有人失望过,但从未对唢呐失望过。那就是留存在他骨子里亘古不变的情愫,在他脸上看不出一丝悲喜,倔强又固执的老人。你说他孤独么,我想不。他的内心是充盈的,满腔热血养活了他一辈子的执念。
片中无论是唢呐艺人在街头吹奏被给钱的无奈感,还是唢呐被文化局列为非物质文化的欣喜感。都无法证明唢呐的好坏与兴衰,究其所有这都是唢呐一生该承受的,生命中独有的印记。如今浮躁的现代社会,能有机会静下心来去看一部充满历史意义的文艺片,也是每个人生命中该感谢的事。纵使在历史的轴线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但我们仍不应该放弃,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坚守,对传统文化的发扬,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矢志不渝的传承下去。毕竟那是我们的根,我们最初的信仰。
片尾焦三爷还是从前的样子,略显弯曲的背硬是挺得直直的一步一步走远。他心中始终相信后人不会辜负所托,一直吹下去,我想他定也是不会失望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