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在假装努力
我一直在纠结,为什么自己不能文思泉涌,为什么没有素材可以去发挥并且去持续的写,直到今天,我才意识到,我只是在假装努力。
实际上,我的生活还在遵循过往的轨迹,不够坚决,执行的不够笃定。
就拿写作素材来说,两个月之前我就针对《如何有效整理素材》这本书做了自我分析,认为素材在生活中不断积累,并为自己所用,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再好的创意和想法,如果不加留心的记录,早晚会被遗忘的一干二净,抓不到踪影。
养成随时记录的习惯
而我,虽明白这样的道理,也在不断读书,进行输入,但会发现,书读过了,有用的知识却扔掉大半,根本没有养成随时记录的习惯,输入的收获显得微乎其微。
读书的目的在于能够引起你的思考,把问题想深入,并融入到现实生活中,但我的读书思考仅仅局限于在读书的当时当刻会有所感悟,之后就思考停止,思考只在那一刻停留了一秒甚至更短的时间,从那之后,并不会被有效的调取出来,进行再度思考,更不用提它能够指导现实生活,或者成为写作的有用素材。
二次思考的重要性
记录所听,所见,所想,实际是在敦促自己进行二次思考的过程。如果已经做好记录,但仍不想拿出来翻看,这些素材还是不能被你付诸纸上,形成想法和有效的创作。
再往深入了想,如果你写过之后,不能做到反复修改,让想法表达的具体到位,也是一种浪费,又缺少了一次对自己的想法去糙取精的过程。这也是一个非常致命的问题。
所以,我在反省,到底自己这一系列的“规定动作”,缺失了多少步骤,不检查不知道,真是差了太多。
让你正在做的事成为最大的生活乐趣
可要说为什么会出现偏差,我归因于注意力不能始终保持专注。
这一点很关键,但要做到也很难。
总有你感兴趣的事物,它们总是不经意间偷走你的注意力,耗费着你的时间,阅读使我知道,生活中有很多让我们顶礼膜拜的神人,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了丰富的成果,日本“学习之神”和田秀树三十年里出版了600本书,这对于普通人来说,是无法想象的,效率惊人,让人望尘莫及。而《奇特的一生》又为我们展示了一位一生获得无数成就的苏联昆虫学家柳比歇夫的一生,他的著作七十余部,发表了500多印张的专著和论文,作为昆虫学家,收集标本达到一万三千多只。
可以想见,他们几乎是用整个人生在做这些事,专注程度惊人,因此效率就会异于常人,时间在他们手里会变慢,会被无限拉伸延长。
我们埋怨有那么多的生活琐事要处理,要疲于应付,但对于真正处理你热爱的事情来说,这些都是借口,你会把你一直坚持的事情看成是一生的热爱吗,还是有其他的目的,为了钱?为了享乐?为了身份和地位?
读书越多,我越能明白,这些东西都是世俗的标准,不同的是,获得它们的过程从来不可以反其道而行之,你只有付出了你的热爱,才能交换其他的东西。
你要无比专注于正在坚持的事,而这件事应是你最大的乐趣,超过任何其他的兴趣。
别急着要结果,先踏实的做
我们太渴求得到,而不注重付出过程的质量,而往往,努力专注的程度不够,自然获得的就会差强人意,或者迟迟无法实现。
很多人会问 ,“为什么我努力一生,都无法达到期待的成就”,可问题是,他真有他自己说的那样努力吗?
我承认,这世界就是有股看不到的神奇平衡,或者说是能量守恒,你付出多少就收获多少,无一例外,精准无比。所以一切痛苦都是假象,什么抱怨,嫉妒,猜忌,都是你不够虔诚付出专注所带来的恶果。
这世界有没有神?当然有,他们就在我们身边,是那些把一件事做到极致专注的人,他们就是现实生活中的神。
结果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要如何对待当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