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朋友到我家玩,站在书架前我让我推荐书籍,知道朋友爱养生,我抽出一本有关养生的书递给她:“这是我去年看过的书,讲养生的,你肯定爱看”。
朋友翻着每页划满了花花绿绿线条的书,“哇,你看书这么仔细呀,你给讲讲,有啥好的养生知识”。
我回想了一下,怎么也想不起来书里讲了什么,只好跟她说:“当时看完以后就放书架上了,后来也没再看过,时间太久了,这哪能记得住啊!”
是啊,这么久了肯定记不住,当时看完了就放回书架了,没把看过的养生知识用起来,时间久了,不忘记才怪。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现象,看一本书,看一篇文章,看一段TED演讲,当时看到的内容对自己触动很大,但是两天后,已经记不起很多细节,再过一阵子,脑子里仅存一个记忆“我看过”。这也成为很多人不愿意看书的理由,“看完又记不住,还不如不看。”
是我们的记忆出问题了吗?是,也不是。
说“是”,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每天要记忆的内容很多,遗忘是很正常的现象。
说“不是”,是因为我们当遇到新的知识点,仅仅是触动一下是不够的,还需要及时强化触动的知识点,新知才能在记忆留存时间更长。
怎么强化呢?就是我们为了把新的知识点变成自己认知的一部分,需要想办法和新知连接,连接越多,越能记住他。怎么连接呢?
1.重述新知。
我们看到一本书的知识点、看到一篇文章、听到一段语音分享,经历一件事情等等,当发生有触动的点时,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或语言描述出来,而且让外行人也能听明白,这个知识点才有可能成为自己认知的一部分。
比如我看到养生书,看到有触动的地方,可以写成一遍通俗易懂的文章给别人看,或者给别人讲一讲,直到别人能听懂为止。
在这里要注意分清“伪触动”。要分清哪些知识可以为以后所用,有的内容虽然当时有触动,但是却提取不出今后能用的内容,甚至没过两天就忘记了,这样的内容不是真的触动,而是“伪触动”,忘记了就算了。
比如养生书里讲高血压注意事项,我看到后感觉应该注意,但我本身没有高血压,家族也没有高血压,所以对我来说,是“伪触动”。
2.记录观点或想法。
养成记录自己想法和观点的习惯。在看书、写作、沟通时,有时候会产生一些观点或想法,此时正是你的大脑在用过去学过的知识关联新知识的时刻,所以要及时记录下此时脑中冒出来的想法。
比如看书,之所以在书中划线,是因为被书中的语触动了,这时候要想一想,触动我的是什么?我为什么要在这里划线?我的想法是什么?等等,把自己的观点或者想法写下来。
3.实践新知。
被知识触动,只是处于“知道了,明白了”的阶段,如果不实践运用,就不会知道新知能否能在生活中使用,如何使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什么问题等等,只有去实践,很多细节才会在使用过程中呈现,我们在经历细节,行动的过程中,才是真正把新知变成自己的认知。
最后总结,看到新知识,被知识触动只是第一步,还要记录观点和想法,然后把知识转化为行动,而且要反复使用,这样才是真正把知识变成了自己的认知,自己的技能。
以上内容来自以下片段
仅仅触动还不够
当一个新知识靠近我们认知圈边缘的时候,触动产生了,但触动产生并不意味着连接紧密。如果不及时强化,新的触动点很可能停留一段时间之后就又“飞走了”。为了留住它,让它成为自己体系的一部分,就得想办法和它发生关系,产生连接。这种连接越多越好。
一是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解释新知识,这会促使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对新知识做出反应。如果能用自己的语言把一个知识、一个道理、一件事情说清楚,让外行人也能听懂,那么这些知识、道理、事情十有八九会成为自己的一部分。经常输出的人往往成长得很快,因为他们总是不断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连接。
二是在需要的时候能够顺利提取知识,提取不出来的知识就是伪触动。比如我经常听罗振宇的60秒语音分享,但我在写作时,能从那些60秒语音分享中提取出来的观点只占少数,大多数观点都被我忘了。偶尔回头再看那些观点,我会感叹:这些知识很有道理啊,但我怎么就一点印象都没有了呢?像这种当时很受触动,但需要用的时候完全想不起来的知识,就是“伪触动”。说明它们离我们的真实需求很远,所以放弃也罢。
如果你在读书、写作、交谈的时候想到了一个观点,哪怕你记不清具体的内容,只有一条微弱的线索,你也要极端重视这些内容,因为那些能在需要的时候被提取的知识,是与你真正产生触动的知识,你们之间宝贵的连接还在,所以要想办法主动关联和强化。
很多人读书的时候往往只关注自己是否理解了书中的内容,却经常忽视头脑中冒出的想法。其实这些想法是非常珍贵的,放过了它们,我们的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三是在生活中能够经常练习或使用这些知识,因为实践是产生强关联的终极方法。学习不是为了知道,而是为了发生真实的改变。当你运用那些知识践行那些道理时,相关细节就会源源不断地显现在你的视野里。到那时,你不仅能成为认知上的强者,也会成为行动上的巨人。
最终,你会明白,所谓的学习成长,诸如阅读、写作、反思、培养习惯、练习技能、建立认知体系,等等,本质上都是一回事:在舒适区边缘,一点一点向外扩展。
想通了这一点后,一切就都简单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