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罗十二3-8
引:保罗首先最看重的是“基督徒的教会(肢体)生活”,他知道基督徒群体的生活,是教会在世界上最重要的见证。福音的信仰若不是在教会肢体生活中表达,就无法证明福音的真实。
一、看自己合乎中道十二3
1、看自己的必要
1)、为什么要我们“看自己”?
因为这是基督徒肢体(教会)生活中最容易造成困扰的关键所在。因为教会中有一个毛病,就是“看别人”。看别人不顺服批评的闲言闲语,就是教会最大的杀伤力。有人批评别人的家庭生活、别人的作为、别人的子女、别人的事奉…,认为别人不配、不好,只会看别人,就是不看自己。耶稣对这种人,早有严厉的提醒: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太七3)。要如何才能看清楚?就是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
另外一个“看别人”的困扰就是“爱比较,好计较”。
喜欢和人比较,就会埋怨神(为何神不赐福眷顾我?),嫉妒人(为何神特别恩待他?)。
好计较就会凡事对神不满(不满足),对人苛责要求(不满意)。
这种“看别人”的盲点,是许多基督徒不自觉,以致不反省的光景。许多人在教会肢体生活中自扰扰人,造成许多人的失望和痛苦。
2)、是否真正“看自己”看得清楚?
自从我们的始祖犯罪,我们的「自己」变受到污染,它己成为:
自私——自我中心自利——只为自己的利益打算自用——顽梗不化
自大——自我膨胀 自命——自以为了不起自封——辈子在原地踏步
自负——自以为全能 自专——自以为是自得——自我陶醉
自许——自我欣赏自夸——自我夸耀 自满——妄自尊大,膨胀自己
这样一个「自己」在群体中生活,怎么不出毛病?教会内的个体若都是这样,怎么不起冲突?教会中只要有几个自我太强的人,就没有平安和谐,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经验啊。
"看自己"是绝对必要的,且是首先的。我们除了要“明白神的心意”,也要花时间“看自己”,积极评估自己的形像,身份恩赐。我们必须清楚知道自己是按神的形象样式所造,也要追求学习效法主的样式(太十一29、腓二5-8)。“看自己”才会使我们冷静、客观、正确、平衡的自我认知、自我定位、自我修正、自我追求成长。
2、看自己的命令“因为,我凭着所赐给我的恩对你们各人说”。圣经原来有一个“因为”,将第1-2节和3-8节的段落连接起来。
“凭着所赐给我的恩”,通常是保罗用来指神使他成为使徒的恩典,(参罗一5、十五15-16),保罗通常将他自己使徒的任命,归因于神的恩典。如此,使他所吩咐的事更有属灵的权柄和根据。
“凭着”就是作为他所“说”(吩咐命令)的根据。
“我…对你们各人说”,这种表达方式是带着“命令式”的吩咐,是非常严肃的语气,有人将保罗如此的说法,拿来和耶稣基督常用“阿们”说法:“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相提并论(stott)。因此,保罗语重心长的真切盼望我们有如此的认知。
“你们各人”是保罗命令的对象,是指每一个基督徒。保罗不是指一部分的基督徒,也不是指少数的教会领袖,而是指每一个基督徒。
若是我们把句子调整一下,或许可以意译作“你们各人…看自己”,保罗希望每一个基督徒好好地清楚地看自己,因为他知道,教会中的肢体若不改变那“看别人”的老我的习惯,没有更新自己的心去“看自己”,教会就没有健康的眼睛和正确的眼光,就如亚当和夏娃的犯罪光景,错永远在对方、别人,而不是在自己。
3、看自己的意义
“看自己”是什么意思?“看自己”又要如何看呢?
1)、看自己的两种意义 ——自视太高或低估自己
“不要看自己”的“不要”,不只是“不要”,而是“必须不要”,保罗用这个强烈的字,说明我们一定要谦卑下来看自己,缺乏这个必要的条件,是不可能有正确的教会生活。
「太高」使我们有优越感,「不及」使我们有自卑感。高估自己的人往往会去做自己不能的事,低估自己的人却不肯去做自己能做的事,一事无成往往是这两种人的通病。自视太高骄傲自负,无益于己,对人亦不公平﹔自视太高使基督徒生命与工作的机能丧失,绝对要不得!
自我贬抑则不能荣耀神,对自己既无益处,更不能成为别人的祝福。
基督徒自视太高或低估自己,这两种极端对自己与教会都有损。所以保罗在这里呼吁不要自视太高,也不要自视太低,要在看自己时能看得合乎中道。(沈保罗)
2)、看自己的唯一衡量尺度
我们如何看自己?用我们自己的标准?当然不能,因为人的标准不一,各人也不客观,客观公平的标准,就是神的标准。
神的标准就是“神所分给各人信心的大小”。这里有一个非常值得留意的就是“信心的大小”,这是有非常大的弹性,也可以说是一种“动态的信心”标准,也就是神给每一个人的信心是不同的程度。
为什么保罗要如此说呢?就是让我们明白几件事:
(1)“大小”原来的意思就是“尺度”,原来是作来衡量的器具,所以,这个信心的尺度,是我们自我衡量的标准。“大小”原来也可以作“量给我们的数量”,信心的大小较好的解释,是作一个衡量的标准,大小不是或多或少,而是“程度不同”,我们可以按照此信心去生活和事奉。
(2)神不会用一个固定的标准或别人(较高)的标准要求我们,祂只要我们按祂所给各人不同的信心看自己。因此,神不要我们因为自己的信心比别人小而自卑,也不要因自己的信心比别人大而骄傲,神不要我们和别人比较。
(3)每一个人因着信主的年日及经历,在神所赐的信心程度有不同的真实光景,这并不是神分赐不公平,而是每个人的信心程度不同。但神不会因此看人有大小,反而,神按我们信心大小程度的不同,肯定我们在信心各程度阶段的表达。
神衡量人的标准和人衡量人是不同的,人是看外貌,神是看内心。
神却是“看内心”,就是“看信心”。这信心就是特定指我们的信仰,除了相信神的根基外,更指我们与神的关系,神看重的是我们真实的信心光景:与祂的关系。
神以信心衡量人,也改变我们必须以“信心看自己”。既然信心是“神分给我们的”,信心大又有什么可自夸骄傲,信心小又何必自卑?这其中固然信心的分给有神的主权,不过,我们也必须留意自己“信心的量器”有多大,神愿赐给我们极大的信心,我是否有足够的量器可以承受?
二、对弟兄互相联络十二4-5
前面第3节“看自己”,强调的是“个人”,这里4-5节强调的是“群体”,在基督的身子(教会)中,我们每一个人如何看自己和别人的关系。
1、肢体自己各尽本分功能 (十二4):
1)、一个身子基督徒信主之后在基督里成为一个身体,这是保罗提醒我们基督徒的关系是“同为一体”,是生命彼此关怀的“生命共同体”。也因此,我们基督徒要过教会肢体生活。
基督徒既是一个身子(教会),也有同一个头(基督),如此看自己或看别人就会更正确,因为都是同一个身上的不同肢体。
2)、各有功能
基督徒在身子(教会)中是各有功能用处的。“用处”不单只有功能或如何使用发挥功能。而是他本身能作什么应作什么,也就是第6节所说的我们有不同的恩赐,这是神所赐所安排的。
这许多功能,必须正确的使用,使整个身体得益处,若是肢体彼此攻击,不服元首(头)的指挥领导,就无法发挥功能。因此每一个人都要明白神给我的功能,发挥肢体的功能,尽肢体的责任。
在教会中没有职分或地位的高低大小,只有每个人按自己的功能,尽自己的责任。因此,每一个肢体都是非常重要的,若是以此态度过教会肢体生活,自然不会看自己过高,看别人太低的问题。
(1)各肢体只是用处不同,没有优劣的分别(林前十二17-18 、22 )。
(2)各肢体要彼此尊重(林前十二19-21 )
(3)各肢体要合而为一(林前十二15-16 )
(4)各肢体要彼此同苦同乐(林前十二25-26 )
2、肢体彼此互相配搭联结 (十二5)
1)、在基督里
基督徒所以成为一个身子,就是因为“在基督里”。保罗要强调这个理念,是因罗马教会在罗马帝国的多民族背景下,格外需要强调不同族群却都是在基督里彼此联结的理念。这强调的是教会的合一性。
2)、配搭联结
作肢体要“互相联结”,说明教会信徒多元性的目的,乃在以不同的恩赐彼此服事对方,所以,肢体(信徒)之间有彼此倚赖的关系。
基督徒团契的“彼此与互相”的关系,正如这节圣经另译“并藉各个互相为肢体”,说明我们彼此需要,彼此相属,相依为命。
既然是配搭联结的关系,就没有比较大小高低,和过高过低的危机。
认识一切恩赐都是神所赐,我们虽有不同功能,但都是神按祂自己的旨意安排的,我们彼此必须在基督里彼此联结,互相配搭、彼此服事。
三、用恩赐彼此服侍十二6-8
1、恩赐的意义 (十二6):
在本节所强调恩赐的意义:是呼应上一节所说的“功用”(功能)。因此,保罗想强调的是每个人有按神在教会中所设计规划的功能。
教会的恩赐不是指各人的才干,保罗特别强调是“得”的,或者换从神的角度看是神所赐的,是神恩典的赏赐。不论高低(人看的),神所赐的应当谦卑领受并将恩赐使用出来使教会得益处。
恩赐的不同,说明教会的恩赐是多样化的,而不是说一个基督徒要有不同的恩赐,更说明不需要去比较恩赐的不同。
2、恩赐的分类:
在罗十二6-8中只列有7样恩赐,这是教会全部的恩赐吗?当然不是。在林前12章提出9样恩赐,以弗所书4章提出5样。
这些恩赐,一般分类为两组,称为:
1)、讲道的恩赐(或是:言语的恩赐):预言、教导、劝化三样;
2)、服事的恩赐:执事、施舍、治理、怜悯四样。
为什么保罗给3个教会列出的恩赐清单有所不同?
可能3个教会所需要的教导,因着教会不同的情况有所差异,保罗强调的重点也不同。
保罗说了很多不同的恩赐,但不打算把全部恩赐一一列出,显然他不想把恩赐限制在某些特殊的层面。
3、恩赐的不同 (十二6-8)
1)、说预言(十二6):
保罗提到的第一个恩赐是“说预言”,在众恩赐中显然是相当重要的。
以弗所书二20将使徒和先知列为教会建造的根基,林前十二28、十四3-5)也将说预言的恩赐放在使徒的恩赐之后,可见其重要。
保罗在此用“说预言”而不是“作先知”,他注重的是服事教会的恩赐,而不是个人的职位。
说预言意义,就是在神的默示之下说话。他肩负了说明神的心意,神的计划,神的启示的重责大任。
说预言的对象,是神的子民,如何将神安慰的言语和审判的言语,神造就的言语和责备的言语,神劝勉的言语和神警告的言语,发挥全备的功能,使神的子民行走在神的道路上。
先知说预言不可被情绪掌握(林前十四30),或爱说话支配(林前十四32),要全然依赖神的灵。
在此保罗虽然没有明确的定义出预言的意义,但从林前十四3及31所说,说预言主要功能不在说预言,反而在传达己经启示的真理,使听的人知罪得造就,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讲道者。(海尔逊)
正是因为如此,恩赐的运用不但不能随己意,反而需要接受管理,这才是保罗主要的用意。
2)、作执事(十二7)
“执事”是圣经中很普遍的字眼,原来也是指“服事”,林前十二5“职事也有分别,主却是一位”,就是要强调执事的普遍性。
新约最早出现的“执事”一词在徒六1,指教会最早担任物质需要服务的那七位管理饭食的信徒,也让使徒们专心负责祈祷和传道。
圣经的原则是:“无论所得的事奉恩赐是什么,都应当专心的应用。”所以,用来指普遍性的服事,而不是专指现在教会中”执事“的职位,可能更符合保罗的意义。
3)、作教导(十二7):
教导的恩赐是教会最极需的服事,信徒信仰上的喂养,需要好的教师,特别是有系统的教导,帮助信徒建立信仰、真理、灵命的根基。
作教师教导人,是将神己赐下的话语讲解明白,在教义上及生活上,给予信徒指导。
4)、作劝化(十二8):
“劝化”指的是“劝慰”,意义相当广泛,劝勉、劝戒、安慰、鼓励,(参徒十五31、提前四13)。
圣经中最具此恩赐的首推“巴拿巴”,他被称为“劝慰子”,并带领出极有名的保罗。
这个恩赐在鼓励人去做些行动或避免行动,使人忧伤的心得着安慰,这是教会重要的工作。
这个字也曾用来指圣灵“保惠师”,显然,有这样恩赐的人,必然是有极深的属灵生命的经历,与圣灵有亲密的关系,也深深地倚靠圣灵的作为。
5)、作施舍(十二8):
施舍解作“分享”比“给”或“捐”更贴切圣经的思想。初代教会中有人专作众人需要的分配,但也更可能指私人的奉献。不论如何,只有一个要求“诚实”,就是单纯地动机,不参杂一丝丝不好的动机。正如使徒行传5章亚拿尼亚夫妇不良动机的例子,给我们必须单纯的提醒。
6)、作治理(十二8):
“治理”就是“领导”,原意是“站在别人面前”,引申出领导的意义。指教会中的长老,必须有治理教会的恩赐,使教会正常运作。
教会的事奉必须有人领导,才会发挥公用,恩赐的运用,也必须尊重领导。
好的领导是“殷勤”,可有“快快去作”(可六25)及“热心去作”(林后八5)
7)、作怜悯(十二8):
这是指“照顾贫病”,或“年老、贫穷”的恩赐。帮助在痛苦中的人,叫人因此得温暖,就是这恩赐的目的。旧约更包括寄居者,孤儿、寡妇、残废、患病、垂危的人。照顾者的态度应该“甘心”,欢欢喜喜,而不是高人一等的骄傲或勉强,只是因为职责,而需要自动自发。
4、恩赐的目的彼前四10
1)、尽责地运用恩赐建造教会
“我们个人蒙恩,都是照基督所量给人的恩赐。”(弗四7)“各人”(另参林前十二7)代表基督身体上的每一个肢体都会有某种恩赐,这是圣灵在他生命中作工的明证。因此信徒无论是对自己,或是对别人都有责任去发掘及发展恩赐,好专一、忠心地将基督所赐的恩赐彼此服侍,造就信徒,建立基督的身体。
2)、正确地运用恩赐建造教会
巴刻(J.I.Parker)说:“任何一项属灵恩赐都是一种能力:为了表达、称颂、显示及传达基督。”因此信徒不可用恩赐来利己,而是要用它来建造团队中的其他分子。信徒当继续不断在基督里追求对神的认识,好使恩赐运用永远是为了荣耀基督与造就人。
3)、合宜地运用恩赐建造教会
恩赐可以分为属话语的以及助人的两类。巴刻认为保罗在《罗马书》第十二章六至八节交互地在两类之间列出各种不同的恩赐是有原因的:为了避免让某一种恩赐大于另一种恩赐的想法渗透进来。不论恩赐就人的活动形式而言,其差别有多大,其尊贵在神眼中都是相等的,惟一的问题只在于:人是否能合宜地使用他所有的恩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