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看小说,还是看一部影视剧,我们都是站在上帝视角看里面人物的言行举止,所以,相较于其中已经被设置过的角色,站在上帝视角的我们所知的信息要比其中人物要多很多。
看《琅琊榜》,会让一些人觉得自己要比梅长苏还要聪明,看《权利的游戏》,会让一些人觉得Jon Snow有时候简直无法理喻。
这是常有的现象,虽然我们站在了上帝视角的位置,但毕竟不是上帝,本能地反应过后有没有可能更近一步,学点东西呢?
当然有可能,不然我也不会在这费功夫写这些乱七八糟的文字了。
继续跟进《清平乐》,就着里面的部分台词跟创作者聊聊天。
欲得他人之惧,先有慑人之能;欲得他人之敬,先有服人之德。读书未必能治国,但愿可助你修身静心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23314901/dc926969b69d48d3.png)
这是太后刘娥跟郭皇后说的一段话,剧中太后刘娥说此话的时候所拥有的身份是一位手握一个王朝最高权力的政治家。
所以,我从这段话里读出来的一层内涵意思是:其实这是在讲权力界定的问题。
真正的权力是上位者才能拥有的东西,而上位者之所以拥有权力,一则慑人之能、二则服人之徳。
手底下的人不敢窃取权力是因为惧怕,手底下的人不想窃取权力是因为敬服,这都是在讲权威。
权威如果跟所处的身份地位相匹配,大家遵守共同的法治规则,各方面势力自然平平稳稳;权威如果跟所处的身份地位不匹配,权力不足的一方必然会抢夺这缺失的部分权力,各方面的势力自然会发生斗争。
我这里的解读应用的是李俊慧教授那篇「我所理解的韩非子之“势、法、术”合一的法家思想——读《大秦帝国》有感第三篇」里的思想,文章当中随便抓去了一些历史上的案例。
比如李世民跟李建成的争斗,比如张居正跟万历皇帝朱翊钧的争斗,鳌拜跟康熙的争斗等。
其实这例证很多,只要是有人的地方,想要做事,必然涉及到权力分配,如果权力界定出现了权威跟实际身份地位相矛盾的地方,也就是说,一个权力位置上出现了一个权威不足的人,那这人必然坐不稳,会被真正有权威的人挤下去,直至平衡,局面才会平稳。
仔细想想,这世上有推翻这解释的真实案例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