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从酒局中回家,喝的不多,我也象征性喝了两瓶啤酒,结束后蹭了没喝酒的朋友的车。时间仿佛转瞬即逝般的,我又没事似的坐在桌前写东西了,前一秒还在演一个社会人,此刻又真实地面对自己了。N年前我还挺喜欢做饭局酒局的核心人物呢,但最近几年越来越沉默了,明显觉得自己演的成分越来越多。这和年纪没有过大的关系,更多是想法上、思想上有变化的原因。但我觉得演的还是不错的,也没有特别的不像。其实戏份不多也不复杂,就是演得很融入就好,不太需要多么深的演技。到归程坐在朋友车里我还和他慷慨激昂的白话呢,到地方下车了一秒又恢复了以往沉默的自己。当然不是因为一个人走进小区了才沉默,自己能感觉的出来,而是很清晰地知道那是演的,等一个人了就自然恢复了正常。记得早年看过一部冯小刚的电影,傅彪(可惜他已经去世了)在里面有一段演绎非常精彩,他就演一个演员,需要悼念一个死去的外国人,桌上放着一个假人他就是开始哭,等戏停了他立马恢复了正常,那是一出戏中戏,甚是精彩。
这只不过是个小小的转换,一转身就变了一个人。我算是个按大众里的概念属于比较灵活的人,我很难做到“不忘初心”,我也不羡慕那些真的不忘初心的人,换个说法就是不会变通。但另一个角度、另一方面我对自己真的在乎的事又执着之极,比如读书,我宁愿放弃所有的物欲所使用的时间,来换取阅读时间;只是把赚钱的时间留出来就好。从人生理想的角度我想的比较清楚,赚钱是赚钱,但过分的消费不在我的人生计划之内,我决绝地割断诸多今天多数年轻人的娱乐活动,以赚取阅读、思考和写作的时间。至于更大的转换更多的应该是思维上的。我常常思考类似这样的问题,人,无论是群体还是具体的个人,也包括我自己,时常要被一个或一种想法或某种经验和教条锁死。某种思维上的定式当然找不到始作俑者了,更揣测不到其何居心,但很多人就是会乖乖的依据一个套路想下去、走下去,真是奇了怪了。人还是要多读书吧,不管身在什么时代、哪个国家、什么社会环境、有没有钱等等,书不能停,每天必须读一点。看看我今年计划读的作者名单,现在还剩汉德克、zhangyihe、叶灵凤、亨利·米勒、德波顿、康拉德、纪德和阎连科。就写到这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