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心理读书
佛罗伦萨的帕齐礼拜堂的解读

佛罗伦萨的帕齐礼拜堂的解读

作者: 别具一格格 | 来源:发表于2024-08-26 18:08 被阅读0次

    佛罗伦萨的帕齐礼拜堂的解读

其实,在布鲁内莱斯基【伯鲁乃列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或译菲利波·布鲁内列斯基,1377年-1446年4月15日),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颇负盛名的建筑师与工程师,他的主要建筑作品都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根据他的熟人兼传记作者安东尼奥·马内蒂的说法:伯鲁乃列斯基“得以享有埋葬在圣母百花大教堂的殊荣,在世时已经雕好一个大理石胸像,以这样一个辉煌的墓志铭作为永恒的纪念。”】之前, 主持建筑的工匠们只是被当作体力劳动者加以对待,即使他们完成了再宏伟的建筑,也不会有多少人对他们的个人生平故事感兴趣并且愿意将之流传给后人。

但是,布鲁内莱斯基以其不靠模架就能实现穹顶建造的不可思议的壮举改写了历史。

从他开始,建筑设计被认为是一件需要极高的智慧才能够胜任的脑力劳动工作。

在大教堂穹顶建造的同时,各种工程建设任务源源不断地向布鲁内莱斯基涌来。

在这些项目中,他把此前对古罗马建筑的深入研究和体会完全融合进去,开创了与中世纪哥特风格截然不同的崭新的建筑美学风潮。

于1429年,虽然由布鲁内莱斯基设计的帕齐礼拜堂(Pazzi Chapel)是一座不大的建筑,但却在建筑史上拥有很大的名气。

它紧挨着圣十字教堂,主要是作为教士们的会议室使用。

它的正面是由6根科林斯柱子形成的门廊,其中正中一间特别宽,其上方一个大券;两侧则用平额枋,与中央一间形成虚实和方圆对比,简洁有序而不失变化。

这样的立面处理方式在古代虽有但比较少见,经过布鲁内莱斯基的挖掘,从此就流行起来,以后也成为西方古典建筑语言的重要组成【萨莫森认为,一座被形容为“古典”的建筑,其主要装饰构件应直接或者间接地采用古代希腊与罗马时代的建筑语汇(例如柱式、山花等),并且具有和谐的比例关系。(参见《建筑的古典语言》<英国建筑史学家约翰•萨莫森(John Summerson)爵士的成名作。该书强调西方古典建筑有其特定的建筑语言,这种语言由建筑本身来体现,并且因时代而异:从古希腊、古罗马建筑语言的缘起转到文艺复兴对古典建筑语言的重演和革新;经由巴洛克时代不同凡响的修饰到达严肃的新古典主义、维多利亚风格与爱德华式博采众长的折中主义,最后进入洗炼的现代新古典主义。本书以独到的视角,平易简练的叙述和精辟的见解取胜,不仅被广大古典建筑爱好者喜爱,而且成为西方各大院校建筑系学生的入门书。>)】。

帕齐礼拜堂门廊中央是一个直径5米的小穹窿,内部则有一个直径 10.9米、高20.8米的大穹顶,几乎占满了整个内部空间,只是两侧还留有不长的简形拱,形成横向比纵向更长的特别的空间形态。

在礼拜堂的后方设有一个凹入的圣坛,其上也有一个小穹顶,与入口小穹顶形成前后对称的别致构图。

这个中央穹顶与大教堂穹顶很不一样,它并不是建造在意大利常见的圆形或者八边形平面上,而是建造在一个正方形平面上,通过帆拱(Pendentive)过渡成圆形平面。

这种结构虽然早在6世纪就由拜占庭的工匠们发明并使用,但是在罗马似乎并无类似的例子可供参考,所以有人认为布鲁内莱斯基很可能是自己独立琢磨出来的。

并且,其上的穹顶建造则是按照哥特时代交叉拱的结构方式进行,12个方向的小拱分别架在12道主拱肋间,下方开口正好作为采光窗。

以及在其外侧也像大教堂一样叠加了一个外层穹顶以掩盖小拱的瓜棱状鼓起。

不过,这种双层穹顶的做法早先就有,并非这个时代首创。

礼拜堂内部墙面设计具有与外立面相似的轻快雅洁之特点,墙面是大面积的白色,映衬着作为构架的深色壁柱、檐部、拱券和构架穹顶的骨架券,结构条理非常清晰。

而这种处理方式,则完全是布鲁内莱斯基特有的风格。

PS:部分资料来自西方建筑史


我是 @别具一格格,爱文字爱分享爱创作。

正在码字创造人生,

岁月孤苦,唯热爱可抵漫长,

期待与你相遇,学习,进步与成长。

喜欢记得点赞收藏,我们下次分享见。

期待关注,让你每天收获一篇优质文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佛罗伦萨的帕齐礼拜堂的解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udak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