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教育现代化的逐步深入,幼儿游戏已被纳入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游戏是幼儿有效的学习形式。游戏与幼儿主体发展的关系;游戏与幼儿的情绪宣泄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游戏与幸福快乐的童年生活的关系等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关注。
一、游戏能激发幼儿语言交往的积极性
语言交往能力是一种体现个性特征的综合心理能力,也是儿童适应生活、适应未来发展的一种基本能力,而游戏是培养儿童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游戏对于幼儿来说,是他们最早、最基本的交往活动,游戏过程本身就是儿童交往的过程。儿童在游戏中常常需要将视觉信息、听觉信息以及主观感受、愿望或要求转换成语言,或者根据别人的意图作出言语的反应。在游戏中,儿童与成人、儿童与儿童之间双向互动过程中的交往语言学习随处可见。可以说,交往语言是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构建的。例如:在游戏“娃娃家”中,扮演母亲的孩子对同伴态度不好,同伴就提出抗议:“妈妈说话不是这样的,妈妈说话是轻轻的,很温柔的。”扮演母亲的小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是“妈妈”,但是她又必须改变自己的语言输出方式,尽力去模仿“妈妈”说话的口气,操持“家务”,照料“孩子”,分派家里人的“工作”,并与周围人交往,这样她就能比较自然地学会交往语言。
二、游戏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满足幼儿心理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马尔兹认为,绝大多数的自我信念都是根据过去的经验——成功与失败、荣耀与屈辱,特别是童年时的经验而不自觉地形成的。游戏是由儿童自发、自由、自选的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能满足儿童需要的活动。例:我在开展游戏活动中,观察到我班小阳小朋友,看他长得高大,其实他的胆子特别小。有一次,我发现他自己吊起药瓶不停地给自己扎针,游戏结束后我跟他谈话,他说:“平时爸爸妈妈带我去打针,我总是又哭又叫,爸爸说我不像男子汉,丢脸。老师你看,刚才我给自己打针,不是没有哭了吗?”原来在游戏中,他觉得自己做到了现实中做不到的事,证明了自己不是爸爸说的“丢脸”。从而满足了自己的心理的需要,使幼儿被压抑的情理问题能够在游戏中得到解决,自信心也就树立了增强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