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君如伴虎,这句话就是人们对于古代君臣关系的形容,稍有不慎,就会掉脑袋,即使是朝中大臣也没什么大不了。
朱元璋在晚年时期,为了能让太孙朱允炆安坐江山,发动了很多次大狱,其中有很多功臣都是被这样杀掉的。而其中一个左丞相,因为井里面取出一物,直接被抄了满门,这到底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位左丞相就是明朝的开国功臣胡惟庸,在1377年的时候升任了左丞相,本来这个位置应该是两个人的,一左一右,不过杨宪被杀了以后,就只有左丞相一人了,所以这个位子按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让人羡慕的。
但谁也摸不准皇帝的心思,为了能安稳的活着,胡惟庸办事一直都很小心,不仅把朝廷里外都打理得很好,还很小心谨慎,得到了朱元璋的喜爱和信任。
这样时间长了,就算是再小心翼翼,也会飘点,胡惟庸就是这样,当了多年的左丞相,让他有了些骄奢气,一些不用麻烦朱元璋的事情,就会自己决定,这样一是为了能给自己加功绩,二也是手里的权力长了,自觉没有什么问题。
时间长了,一些在奏折里面说他坏掉的,都被他悄悄处理掉了,很多想要得到提点,还有贪图名利的人,也就聚集了过来,开始用一些金银财宝去贿赂他,对于他的这些所做所为,刘伯温有所耳闻,所以在谈到胡惟庸的时候,刘伯温说了他的不是,结果这件事情就被胡惟庸知道了。
小心眼的胡惟庸记下了这个事情,等1375年的时候,刘伯温染上了风寒,朱元璋为了表示关心,就让胡惟庸去看看,结果胡惟庸不仅没有关心病情,反而暗中让御医下毒,想借着这个风寒的机会,把刘伯温给除掉。
刘伯温对于不知情,也没想到胡惟庸这么坏,就按着方子服药,结果病情不见好转,还越来越严重了,感觉肚子里面,就像是几块大石头都挤在了一起,痛苦的刘伯温这才发现事情不简单,于是告诉朱元璋,面对刘伯温的话,朱元璋不仅没有主持公道,反而淡淡的说了一句知道了,就让刘伯温去好好休息。
不久以后,刘伯温病逝,胡惟庸再没了顾忌,认为自己的行为天衣无缝,没有人追究,便开始与太师李善长勾结在了一起,还把自己哥哥的女儿,嫁给了李善长的侄子李佑,让双方的联盟变得更坚固。
有了这样的实力后,上门的人越来越多,就连老家院子里面的水井,都长出了石笋,浮出了水面数尺之高,这个景色确实不多见,如果当成是个新鲜的玩意,倒也没什么,偏偏有人想拍马屁,说这是祥瑞之兆,甚至还说,见过胡惟庸的祖坟上面,晚上会有火光出现,这是天生异象,是好事。
胡惟庸这个时候早就飘了,对于这些马屁,不仅没有深究,反而觉得舒服,认为这真的是好兆头,会有财源不断过来的,正是高兴的时候,儿子却出了意外,原来儿子坐着马车,在市上飞驰,结果因为太快,摔下马车,当场就给摔死了,生气的胡惟庸下令,把车夫立即处死,来为儿子报仇。
朱元璋知道这个事情后勃然大怒,但还没有杀死胡惟庸的念头,结果就在这个时候,又听说了胡惟庸老家的那些异乡,心里开始起疑,最后,朱元璋认为胡惟庸有谋反的意图,下令把胡惟庸全家都给满门抄斩了。
这件个所谓的祥瑞,不仅没有让胡惟庸发财,反而丢了儿子的性命,也丢了全家的性命,说到底这也是胡惟庸太贪心了,在发生祥瑞的时候,如果能及早上报,或是直接封口,不让人们把这件事情说出去,也不会有后面朱元璋的猜忌。
还有就是胡惟庸多年来,一直都只有自己一个丞相,让其野心变得膨胀,尤其是在谋杀刘伯温的时候,不仅没有得到处罚,反而一点事儿都没被发现,这样铲除的不仅是异已,还把自己心中的那个谨慎之心,彻底给铲除没了。
失去了枷锁的胡惟庸,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只要不是会影响国家的大事,根本用不着皇帝来出手,面对身边那些拍马屁的人,也没有去想到底这话说出去,会有什么样的后果,甚至觉得皇帝连自己杀刘伯温的大事都没查到,又怎么会关注这些小事呢。
正是因为这些想法堆积在一起,才让胡惟庸变得肆无忌惮,甚至面对儿子的死,会直接处死车夫,根本没想过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可能在胡惟庸的眼里,就算是处死车夫,也是一件可有可无的小事,皇帝是不会去管的。
结果,胡惟庸却忘了朱元璋生性多疑,对于什么事情都会多想,只要是有疑的事情,就一定会除掉。就算是刘伯温的事情,不查不是因为喜欢胡惟庸,而是不想去查,更对刘伯温的死没有太多想法,也许还会觉得不错,也是有可能的。
而对于胡惟庸的所作所为,在皇帝的眼里,就算是贪点或是不够好也没关系,只要对自己没有威胁就行了,但等有了祥瑞说法后,性质就变的不同了,传言时间长了,外面的百姓就会有想法,即使暂时对自己没威胁,等新皇上位就不一定了,权力会带来很多麻烦。
正是因为有着这些深层次的原因,才让朱元璋有了想法,下次决心把这个左丞相胡惟庸也给除掉,即使知道胡惟庸暂时没有这些想法,但权力不断扩大,总有一天会威胁到皇室威严,等到那个时候再除掉就麻烦了,不如一次性到位,直接斩草除根。
古往今来,凡是让皇帝心生猜忌的臣子,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胡惟庸当然也不会例外。只要朱元璋不再信任,有了别的想法,处置也是迟早的事情,这些事情的发生,也只能说是胡惟庸自己导致的结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