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本里的故事,总有你学习的人生,所以要多阅读呢!-摘抄于网络
三分钟热度的的自己,居然在第一份工作坚持了3年半,准确来说,开心地工作了2年,死皮赖脸地坚持1年多。
趁此机会,梳理了这3年做社工、公益的心得体会。
刚毕业的学生可以去乡村看看,喜欢帮助别人的你,用实际的行动去感受乡村如今的现状,但时间不宜过长,半年即可。
为什么是半年呢?
壹:乡村节奏缓慢。
入乡得随俗,在偏远落后的村庄自然规律是人们的作息时间,周遭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变化的。
一件事情,第一季度刚刚萌出,下个季度才计划,缓慢至极。
而这个过程中,会随着乡村一样缓慢,懒惰自此而生,每天悠哉乐哉地玩着电子设备,时间悄然流逝,一晃1年过去了,再晃2年过去了.
听到别人唱“时间去哪儿了”觉得有感,这是都还未醒悟……
贰:乡村太久会跟不上城市的节奏(深层次)。
夸张来说,城市一天一个样,乡村一年还是一个样,按照这个对比,工作能力、眼界、意识等都可以往上套。
在城市居住的人去到乡村各种不适应,同理,在乡村呆久了的人来到城市,就如“陈焕生进城”,各种窘态不可避免。
叁:差距。
别人在城市受虐,倒逼成长,一年平均看30本书;而在乡村,过着自由的生活,整天拿着手机看无营养的电视剧,这差别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赶上的。
时间刻在身上的痕迹,细心的人是显而易见的。
你也许会说,是金子在哪儿都可以发光,有自制力的人在哪儿都能够管理自己,反过来想想,为什么那么多人涌入城市,为什么城市一天一个样,环境造就人才。
偏远乡村有种魔力,它真的能够使你安静下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种生活适应于待老时,而不是生机勃勃的青年。
项目的切入点是留守儿童,我们一大批刚毕业的学习入住到乡村的小学,有趣与无聊并存、怀疑与努力并存、迷茫与摸索并存。
孩子们生活的线有家庭、学校和整个乡村,工作也离不开这些点,当时的工作理论有五点(个案、小组、学校、社区、工地)围绕这五点在3年里慢慢地摸索出一套完整地、可落实、部分可持续的理论和实操。
摸索中看不到前方的路,难受;尽自己努力去做,却始终达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项目结束来到城市社区,继续做,但是主体不一样了,方法也就得重新去寻找,没有勇气再经历新一轮的摸着石头过河。
从现在起,我要打起精神来,从今天开始想办法赚很多钱,尽可能地不再每天念叨着穷。
在《把时间当作朋友》一书中发现我每秒钟的价值 0.00095129 元 ,而“起点中文网”的金牌写手他的每一秒的价值是0.038元。
俗话说“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如何才能换成金钱。
首先就得爱惜时间,随着年纪的增长,时间会越来越快,我想每个人都应该有所体会,小学六年就像过了半辈子,随着初中、高中、大学,时间就如弹指之间而过。
它会越来越快,不意识到时间的重要性,只会告诉下一辈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