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8月16日的伦敦彩虹剧院,宇宙摇滚巨星Ziggy Stardust从干冰中缓缓出现,以一种完全模糊了性别的打扮站到了旖旎的摇滚舞台上,竭尽全力地挑逗着台下的少男少女。这个曾要把这个世界卖掉的男人,在这张新的概念性专辑《The Rise & Fall of Ziggy Stardust》中,却以外星信使的身份从天而降来拯救地球。这个雌雄同体,有着外星生物般前卫的形象自此颠覆了摇滚乐的美学与想象。
华丽摇滚—Bowie成名第一步
在此之前,即使是最离经叛道的摇滚仍是展示男性阳刚的产物,但在glam rock中,男性乐手的浓妆打扮,色彩夸张贴满珠片的紧身衣,夸张耀眼的饰物,一头或娇美或野性的长发,都偏离传统对男性形象的期许。这种有点娘娘腔倾向,是属于受60年代末性别运动影响的结果。
说到这里就得转入正题说到上文那个坠入地球的外星男人David Bowie了,虽然他并不是华丽摇滚的始祖人物。 早在Ziggy Stardust成名之前,T.Rex乐队灵魂人物Marc Bolan就已经在1970年学会了比女人还妩媚地打扮自己,最早一个站在摇滚的舞台上炫耀姿色,但化妆手法和演唱风格显然更为华丽和大胆的David Bowie比他更引人瞩目,虽然说是华丽摇滚成就了他,但人们一般都会认为是大胆会玩的David Bowie才是第一个真正地把这一切发扬光大的人。
虽然他那极致妖艳的舞台造型过于超前而且备受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越受争议的东西越不容易被遗忘。
David Bowie—那个爱玩角色扮演的男人
60年代末的Bowie 还只是个唱民谣的正直小伙子,处于个人第一阶段风格psychedelic folk的末期。1968年斯坦利·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给了年轻的Bowie灵感,22岁的他写成“Space Oddity”,塑造了迷失太空不得返回的宇航员Major Tom,他的第一个虚拟角色。他这时的造型也偏向60年代的主流Mods, 穿着修身西服、窄领带、几何图案、尖头皮靴,年少青涩,梳着一丝不苟的短发。
他走向glamrock阶段标志应该是70年的《The Man who Sold the World》(《出卖世界的男人》),他开始挑战性别议题,他在这个专辑封面穿了一条紫花长裙,这是英国设计师 Micheal Fish 设计的 “Man dress”,这个设计据说受到拉斐尔前派画家但丁•加百利•罗塞蒂的影响。
在此之后由于受到默剧大师 Lindsay Kemp 的影响,David Bowie 在创作上达到一个新境界:在电影、哑剧、文学、服装等各领域能够汲取的一切元素,渐渐在他的精神世界融合,他甚至发现隐藏在角色背后能更自由地表演。1972年随着《The Rise and Fall of Ziggy Stardust and The Spidersfrom Mars》的发行,他彻底改变了以往小清新的民谣歌手形象,创造了一个名为 Ziggy Stardust 的角色,在穿著打扮上打破二元性别疆界,画上大浓妆,穿上厚底鞋,穿着古怪艳丽的连体衣,化身为从遥远的宇宙前来拯救地球人的摇滚之神。
Bowie与Ziggy合体了,Ziggy Stardust成了David Bowie的代名词,雄雌难辨的妖艳形象让粉丝为之疯狂,掀起模仿潮流,华丽摇滚改变了后嬉皮的70年代,年轻人疯狂模仿Bowie中性妩媚的着装妆容,传统突然山崩地裂。在以David Bowie为原型的电影《天鹅绒金矿》中,我们仍可以一窥那个那个打破摇滚乐阳具崇拜、身著女装崇尚华丽摇滚的黄金时代。
《Q》杂志曾如此形容David Bowie和那个时代:“他是个极品,无可争辩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他就像从天而降,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
在1973年的专辑《Aladdin Sane》的封套上,Bowie留下了他最为经典的造型之一,也是摇滚乐史上最不可跨越的经典造型造型之一——闪电妆。
当Glam rock已经由非主流泛滥成了媚俗的主流时,Bowie在1973 年一次演唱会上宣布 Ziggy 死了。
在其之后,David推出了转型之作《Diamond Dogs》并成了摇滚史上最著名的变(qiang)色(tou)龙(cao)。
这个戴着独眼眼罩、系着女士丝巾、穿着红色高腰背带裤、踏着高跟靴的新角色名叫Halloween Jack, 虽然还保留了Ziggy的发型,却戴上了男士阔沿礼帽。在单曲《Life On Mars》中,Bowie穿上了箱型西服套装,用鲜亮的蓝色配以印着几何图形的艳丽领带,这是他最后一个接近Ziggy Stardust的形象。
一年多以后,他在《Young Americans》专辑里摇身一变,成了“瘦白公爵”(White Thin Duke),梳一头妥帖金发,穿着白衬衫和弗兰克·辛纳屈(Frank Sinatra)式的西装,打着松松垮垮的领带,这个灵魂歌手般的造型这也让他成功打入了美国市场。这时期的Bowie深陷毒瘾中,病态优雅的“瘦白公爵”是他彼时的真实写照。
虽然这个时期的Bowie已经告别了ZiggyStardust,但他却在电影《The Man who fell to earth》饰演一个来地球找水的优雅外星男人,最后还成为摇滚歌手的故事。这是他最擅长的角色,也许他还真是个来自外星的男人,坠落于地球后不断变换着各种角色戏弄世人。
1975年后他移居柏林,并开始尝试电子乐,这段时期,他被那里魏玛时代的颓废气息,被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和柏林城的东西分割所吸引。彼时Bowtie的着装则体现出了无产阶级的时髦风格,皮夹克、软呢贝蕾帽、格子衬衫……无一不展示出低调并格守纪律的工作状态。在柏林,他不但成功摆脱了可卡因,还创作出了音乐生涯中最重要的柏林三部曲——《Heroes》、《Low》和《Lodger》。
摇滚变色龙--史上最成功的墙头草
作为摇滚史上著名的变(qiang)色(tou)龙(cao),Bowie的音乐历程也一如其造型一样丰富多彩,Folk、Glam、Space、Electronic、Disco、New wave、Soul、Hard rock……不夸张地说,流行什么Bowie就玩什么。
他说:“我的整个演艺生涯就是一种表演……我在不同角色之间可以轻松转换”。他以一个表演者自居,热衷于创造形形色色的各种角色,每个时期的形象都不过是一场经过准确评估后的精彩演出,但其艺术家本我身份与虚拟形象之间却几乎重叠,暧昧不清,从舞台延伸到生活中。
《The Man Who Sold The World》中有一句反复念叨着的歌词: "I never lost control"。这是多年前的他与自己虚拟形象的对话,其实在他的整个音乐生涯,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这种 “风格多变”又“本性未变”的“变化” 的探寻。他一生都在追随自己的这种超前的灵感并付诸于行动,早已跨越了摇滚乐本有的挑衅和叛逆,成为了一股超越时代的创造力。
至于到底本质的他是什么样子了,有人在关心么?他们喜欢的只不过是David Bowie精心塑造出来的“自己”罢了。
正如《时代》杂志给出的评价“:在许多方面,Bowie就代表着时尚的本质:总是有别于当下,永远进化着。”
(作者:阿累,转载请联系匠临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