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

作者: 果壳之王 | 来源:发表于2022-08-01 06:55 被阅读0次
    中国有些俗语,“故土难离”,“落叶归根”等,老人也经常讲:“我已经半截子入土的人了。”所以中国人不愿意流动,我们愿意待在自己的地里边,待在自己的家乡,这就是中国在40年代、50年代那时候,农业社会的时候最显著的特征。所以费孝通先生说乡土的这个“土”字用得很好,虽然听起来不好听,但其实它并没有特别多的贬义存在。

    中国土地上的农民基本上是“聚村而居”。第一个原因就是小农经营。没有大农场,没有拖拉机什么的,只是靠那“一亩三分地”过活,这时候如果住得太远就不安全,所以几户人家在一起形成一个小村子,能够相互之间有安全上的保障和互助,同时使用水利也变得更加方便,所以中国人喜欢聚村而居。

    中国社会和西方社会有一个本质的不同,就在于社会结构。费孝通先生说社会结构大体能够分两种,一种叫作有机的团结,一种叫作机械的团结。什么叫有机的团结?像中国的土壤上慢慢地长出来这么一家人,变成两家人,又一家人迁徙过来,然后逐渐地在这个地方繁衍生息……这叫作有机的团结。有机的团结就是它自然而然长出来的。 这种状况之下形成的社会特别容易变成“礼俗社会”。礼俗社会就是大家按照之前的规矩办,有什么东西请教老人,老人家怎么说咱们就怎么做。所以孔夫子讲“学而时习之”。为什么要学而时习之呢?学,就是当你遇到了陌生的问题的时候,你去研究它,把它学会。习呢,就是不断地陶炼自身,不断地教化。中国人喜欢学而时习之的原因,是因为那时候每天面对的新问题其实没有那么多,大部分的生活就是在不断地重复。只要这个村子里边有一个像孔子那样的老人家,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你就请教他就好了。所以有机的团结会容易形成礼俗社会。
    美国这个社会是怎么形成的呢,是一群人为了一个目的一块儿到那儿去,这种叫作机械的团结。机械的团结容易形成“法理社会”。为什么?大家这么多人同时到了这个地方,听谁家老人的话?谁家老人说了都不算!咱们现在定个规矩出来,约定几条规则,大家都要遵守,否则的话咱们一块儿到这儿来,要解决的那个问题和目标我们就实现不了。所以这种机械的结合所带来的是法理社会。 我们中国这片土地上很早就有了先民,一代一代地这么流传下来,形成了特别多独有的文化。我们是一个典型的熟人社会。尤其是读到费先生在这本书里写的内容的时候,你就会知道那绝对是熟人社会。中国人更相信的是打招呼:让三叔去跟他打个招呼,让二舅去打个招呼。谁跟他认识,咱们是熟人,这问题就解决了。所以在那个时候,很多中国人和外国的商人做生意的时候不习惯签合同,他们就觉得我答应你的事我就是答应你了,没问题,你放心,这个我一定能够做得到。 费孝通先生有一个很重要的学术贡献叫差序格局,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差序格局,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像一块丢进湖里的石头,从近到远的同心圆波纹,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网,中国古人总会讲人伦,什么叫伦?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乡土中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uwlw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