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信息过载,我们的大脑每天被数以万计的信息冲击,拥有一颗会思考的大脑就显得弥足珍贵。
其实思考这件事困扰我好久了,在越来越多的文章中可以深刻的感觉到思考在我的脑里逐渐流失。但苦于太懒,迟迟没有打开这本书,上周读完后,现在才下笔,不过还不算太迟。
《学会提问》是2013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美)尼尔·布朗(NeilBrowne)和斯图尔特·基利(Stuart M. Keeley)。
本书作者应用批判性思维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列举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实例,教授人们富有理性、逻辑性和批判性地提出、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抄袭百度)
我从本书选取了三个重点(自认为)
1 两种思维方式
2 论题
3 在阅读时可能的理解障碍
:两种思维方式
我们在生活中最为经常运用的就是海绵式思维,我们的大脑每天就像海绵一样无时无刻的在尽情的吸收信息,这种方式有助于我们为思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海绵式思维是被动的,也就是说,虽然可以让我们较快的打好地基,但不利于我们在某一方面专一的思考。
所以这时就可以运用淘金者思维,淘金者思维主要可以让我们从偌大的信息海中钓到我们所需要的鱼,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表明主动阅读是高效的学习方式。
海绵式思维强调单纯的知识获取结果,而淘金式思维则重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与知识展开积极互动。
:论题
众所周知,任何文章或谈话都有论题,可能是音乐好不好听,电影好不好看,等等等等。如果一段对话没有一个明确且清晰的论题的话,你也没必要听吗不是?
在我们客观评价一个人的分析推理之前,首先必须找到他的分析推理之所在。
论题一般分为两种,描述性论题和批判性论题
描述性论题
对现在,过去,未来的描述是是什么样的问题
规定性问题
有关世界是什么样的问题
论题=结论+理由
结论呢就是作者或是主持人想让你信服的理论。
理由就是支撑或证明结论的看法或证据
:理解障碍
关键词
一段话中会有一个论题词,就像996,季后赛,平等,责任,这些词。找出这些关键词对于批判性思维有着重大的作用
歧义
其中当我们找到关键词后,我们还需问下我们所理解的和作者想要表的是不是同一个意思。有的作者会用一些么棱两可的词语,有时需要我们理解这些歧义。
结合语境
千万不要断章取义,千万不要断章取义,千万不要断章取义,一定要结合上下文在对文章下定义,要不然的话你的理解也是畸形的理解。
情绪词
有些媒体为了博得大众的眼球不断突破下线,对没错说的就是你咪蒙们,为了唤醒我们的心智,一定要注意那些有明显调动大众情绪的词语,例如,牺牲,威胁,惩罚等等。
最后总结一下,海绵式思维和淘金者思维,论题等于理由加上结论,找到关键词,结合语境,冷静的分析作者当然论证方式。
作为一个富有思想的人,对自己的所见所闻如何回应,你必须要做出选择。一种方法是不管读到什么还是听到什么都一股脑儿地接受,久而久之习以为常,你就会把别人的观点当成自己的观点,是他人所是非他人所非。但没人会心甘情愿地沦为他人的思想奴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