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金刚经》读书笔记1

《金刚经》读书笔记1

作者: 新觉 | 来源:发表于2023-02-05 17:12 被阅读0次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金刚经之无相无法】佛说般若波罗蜜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微尘非微尘,是名微尘。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菩萨即非菩萨,是名菩萨。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一切诸相,即是非相。一切众生,即非众生。一切法者,皆是佛法。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所谓佛法者,即是非佛法。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凡夫者,即非凡夫,是名凡夫。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如来者,无所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一切诸相,即名诸佛。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无法相亦无非法相。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无有定法,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不生法相,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佛者,觉也,悟也。心迷则此岸,心悟则彼岸。人生五毒:贪嗔痴慢疑。达彼岸之“六度”之法:布施(度悭贪),忍辱(度嗔恚),持戒(度淫邪),精进(度懈退),禅定(度散乱),智慧(度一切烦恼,度生死)。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聲味香触法。内觉无诸妄念,外觉不染六尘。

【心空境自空】凡夫妄念,烦恼无边,当依何法,即得调伏?万法惟心,心空境自空,理寂事自寂。是心碍境,理碍事,非境碍心,事碍理,非逃境以安心,非屏事以存理。凡夫逐境生心,遂生欣厌。若欲无境,当无其心,心无则境空,境空则心灭,若不无心,而但除境,境不可除,只益纷扰。

【佛不度众生】扎心!《金刚经》曰“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也?一者,本无众生。二者,本无生无灭。度者,灭度也,灭无边烦恼也。性本清净,无生无灭,故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要靠群生自悟,靠群生自造化了,自性自度,名为真度。

佛虽然“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但“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所以佛也是尽力了!只能自度。

【何为涅槃】涅槃,圆满清净义。是清净不死不生的状态,是超脱轮回,出离生死的状态,是一切修行者之所依归,非谓死也!

【一切惟心造】一切惟心造,造化因心。赋象各由心,影响无欺诈,元无造化工,群生自造化。

【如何布施?】布,普也;施,散也。布施乃为破“贪”。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为无能施之心,不见有施之物,不分别受施之人。不爱己乏,不望报恩,不求果报。不住相布施,功德不可思量。

【禅诗一首】             

禅河随浪静,定水逐波清。澄神生觉性,亡虑灭迷情。遍计虚分别,由来假立名。若了依他起,无别有圆成。

【烦恼性空,心不随万境转】烦恼性空,见性之人,凡遇逆顺境界,心即安然,不随万境转。一任毁谤于我,我即不受,恶言谤黷,返自归己,所谓自作自受。譬如有人执火炬,拟欲烧天,徒自疲困,终不可得。心不随万境转,无喜也无忧。

【身相非身相】佛真法身,犹若虚空。法身即虚空,虚空即法身。虚空与法身无异相,佛与众生无异相。生死与涅槃无异相,烦恼与菩提无异相。离一切相,即是诸佛。大乘先觉之人,解粘去缚,遣疑破执也。

【情生智隔】众生包性德为体,依智海为源,但相变体殊,情生智隔。

【众生即佛】息念忘虑,佛自现前,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为众生时,此心不灭,为诸佛时,此心不添。遇缘即施,緣散即寂。不假修证,本自具之。佛与众生,唯止一心,更无差别。此心无始以来,无形无相,不曾生,不曾灭,当下便是。众生著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終无所得。

【心外无法,此心即法】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此心即法。心空法亦空,一相本来同,遍计虚分别,依他碍不通,圆成沉识海,流转若飘蓬,欲识无生理,心外断行踪。心生则一切法生,心灭则一切法灭。

【动念即乖】心若取相,即起妄念,即有取舍,动念即乖。

【三境界】有念无觉,凡人境界。有念有觉,贤人境界。无念有觉,圣人境界。

【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此谓有无俱遣,语默双亡。若取法相,即有法执,如取非法相,即有空执。有执则烦恼炽然,无执则信心清净。法,属有相。非法,属无相。

【禅诗一首】有因名无号,无相有驰名。有无无别体,无有有无形,有无无自性,妄起有无情,有无如谷响,勿著有无聲。

【法无定法】法无定相。根器有利钝,学性有浅深,随机设教,对病用药。

【舍法,舍非法】法者,筏也。既已渡河,那更船筏?既悟之后,则无需佛法。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有执既丧,空说奚存?不执于有,不执于无。

【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无为者,即是无住,无住即是无相,无相即无起 ,无起即无灭,荡然空寂,照用齐施,鑑觉无碍,乃真是解脱。人空法空,即是无为。无为者,自然觉性,无假人为。有差别者,根有利钝,学有浅深,悟有浅深,浅者则为贤人,深者则为圣人。既有差别,则法无定相,若法有定相,则无差别也。(总觉得此句断句有误,无=空)

【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法属有,非法属无,执有著相,执无落空,所以道不是法,不是非法。依一空理,证法王身。有心俱是妄,无执乃是真,若悟非非法,逍遥出六尘。

【一往来】【不来】一往天上,一来人间,色身一次往来天上人间,不复再来人间也。内无欲心,外无欲境,已离欲界,不来受生,故名不来。名为一往来,实无一往来。名为不来,实无不来。

【禅诗一首】舍凡初入圣,烦恼渐轻微,断除人我执,创始至无为,缘尘及身见,今者乃知非,七返人天后,趋寂不知归。

【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三昧,正见、正定也。无诤,即心无生灭, 一念不生。诸相已灭,爱染不生,则为离欲耳,无诤则为离欲阿罗汉。三昧,梵语。诤是胜负心,有诤何能得三昧?有诤说生死,无诤即涅槃。

【六万三昧,无诤三昧为最】佛性包含大千,无有对诤。无诤,去所得心。三昧力超物表,不为物役。

【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无所得】如来,佛自谓也。然灯佛,释迦牟尼佛之师。何以无所得法?一则不存所得之心。二则自性本清净,本无尘劳,寂而常照,自成佛也。

【此心清净,便是庄严】心常清净,不向外求,任运随缘,便是庄严。奚以外饰为哉?七宝宫殿,五彩栋宇,皆外饰也,此凡夫之所谓庄严。庄严绝能所,无我也无人,断除俱不染,超脱出嚣尘。庄严不在外饰,当求于内心,心苟清净,庄严莫甚焉。

【欲净其土,先净其心】净土者,外不染六尘,内无我人,不着断灭,不染断常。

【如何生清净心?】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住六尘而生清净心者,皆非清净心,而是浊乱心。清净心不被诸境惑乱。心境清净,是佛国净土,心境浊乱,是魔国秽土。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性本自清净,性本不生灭,性本自具足,性本无摇动。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众生之心,本无所住,因境来触,遂生其心,不如触境是空,将为世法。相实便于境上住心,正犹猿猴捉月,病眼见花,一切万法,皆从心生。无所住心,即是智慧,无诸烦恼。譬如大空,无有挂碍。有所住心,即是妄念,六尘兢起,譬如浮云,往来不定。菩萨之心,心常空寂,无诸妄念,不生不灭,不动不摇,即是清净心。凡夫之心,无明起灭,妄想颠倒,取舍善恶,凡圣等心,是名浊乱心。

【如何是佛】佛与众生本无差别,若能心常清净,不生不灭,无诸妄念,可立地成佛。自心即佛,即心即佛,即佛是心。迷即众生,悟即是佛。

【如来无所说法】本心元净,诸法元空。菩萨了悟人法皆空,何法可说?二乘之人执着人法是有,即有所说。有说即为谤佛。

【清净世界与微尘世界】微尘,妄念烦恼也,遮蔽净性。积尘成世界,析界做微尘,一切众生,使使生清净心,微尘不可污。三千大千世界,悟着迷者处此,悟者之心,清净心也,以此心处此世界,曰清净世界。迷者之心,尘垢之心,以此心处此世界,曰微尘世界。

【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实相无相】信本心清净,无法可得,不起妄念,心常空寂,湛然清净。实相即是非相,实相无相,故言非。实相无相,不是无实相也。若无实相,不可执着,彼岸更求离。(实相无相)

【禅诗一首】未有无境心,曾无无心境。境无心自灭,心灭境无侵。

【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离相清净,解悟三空,契合实相,究竟涅槃。三空:人空、法空、空空。外觉离一切有相,内觉离一切空相,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得夫真空离相之妙,即名为佛。

【无所住心】心住六尘,即著诸相,取舍憎爱,无有休期,心无所住,随处解脱,内外根尘,悉皆销殒,若一切无心,即无所住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金刚经》读书笔记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vczh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