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无数次幻想自己去了北上广,在那里工作,每天接触形形色色的人,白天在高楼大厦里工作打拼,晚上一群朋友聚会喝茶聊天,有热血一样的生活。
无数次隔着手机屏幕羡慕别人在北京的日子,羡慕他们在北京有的机会、资源、人脉、眼界和梦想。
我也是有梦想的人,总是喜欢拿着自己的生活和他人的生活去比较,难免会有失落和感伤。
北京和北漂就像一对孪生姐妹,总是并行的出现在我脑海里。“北漂”看上去就很刺眼的俩个文字,如若这种身份置换到我身上,我能否承受得住这样的孤独和压力。英雄都是孤独的,梦想也都是有代价的,每当想到北京,想到大城市,我就会问自己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会渴望大城市,因为从未走出过小城市。因为对向往的城市有幻想,所以有远行的情节。这是我对自我的剖析。
在脑海里,存留了无数张别人对大城市记忆的画面,他们说的拥挤、孤独、流浪、无助、眼泪、永远一人,我都无曾感受,我都无曾评价,没有经历过同样的人生,我没有发言权。我唯一的就是憧憬着自己脑海里勾勒出来的画面,不要被别人添加调料和颜色。
生活如花手边的一篇文章,《20几岁,我在北京》。《三十岁,我离开北京》。看的我脑子瞬间膨胀,发呆,沉默无声。30岁有了稳定的工作,有了房车,有了北京户口,最终选择离开北京,回到县城,县城可能一无所有,但我知道作者有对生活的热爱和满足就够了。我知道,人的幸福感,远远不止物质的满足。
看了文末的留言,我把重点放在了大家对北京生活的描叙,好多人都是身不由己。现实和梦想中间总是隔这一座山,当我试图跨越时,朋友一直拉着我的手往下拽,当我没有想过去跨越时,抬头仰望半山腰的朋友我悔恨不已。
虽然我现在不知道自己内心对大城市是否真的喜爱,但我知道一点我现在是热爱生活的,如果机会可以,和远方来一次赴约,也未尝不可。
20几岁我们的纠结太多了,工作和恋爱是头等大事,今天主要的主题还是放在工作上。
纠结的原因无非来自于自我的无知。20几岁和40几岁的人去比较,无知的肯定是20几岁的人,哪怕一个是博士一个是农田种地者。经历和阅历不可能一蹴而就,生活就是要慢速的积累和快速的总结。所以你的纠结有时也是无用的,与其花时间在十字路口徘徊,不如安心坐下来和自己内心的小人儿来一次对话。用自己已有的经历判断什么该放弃,什么该保留。
需要时间去证明的事情,人为是改变不了的。
生活依旧如花工作上,很多人会去考虑的另一个问题,是去参加各种体制内的考试获得一份稳定还能养老的工作,还是在外创业、到私人企业上班?
这样的问题,何尝不困扰这我?但现在我知道了自己内心向往的地方。朝九晚五,一日三餐,班车接送,宿舍供应,这样循规蹈矩,一气呵成的工作模式,不是我想要的,所以,我从来都不会去准备公务员的考试,把时间浪费在对我来说不会发挥价值的事情上。
所有的结果都是由过程形成的,还是要讲一下自己的对体制内工作的经历吧。
前年在会计师事务所实习,我被分配到国企去做审计,我们在那里呆了一个月,在工业园区,偌大的工作场地,数不清的车间厂房,不管你怎么眺望,还是车间厂房,整齐划一的服装和帽子,手持一样的饭卡,那样记忆尤深的画面,让我深刻感受到体制内工作多么的规整。
唯一的不同是,大家年龄相差甚大,一个20多岁刚大学毕业的学生,夹杂在一群快要退休的叔叔阿姨中,总显得画面不再那么的协调。
工业区太大了,离商业区比较远,周一到周五基本都在宿舍待着,在宿舍能做的事情无非是打游戏看电视剧,倘然你在看书,都会显得那么格格不入。
走入他们的办公室,每人面前一台电脑,凳子上放着坐垫,桌子上放着零食,电脑画面一会是一串财务数字,一会是熟悉的明星的言语和欢笑。
奥,那时我才知道,体制内是这样的工作环境。
大家嘴里谈论的是衣服和化妆品,孩子和学区房,电影和票房。
奥,从那时我才更加明白了,原来这确实不是我想要工作的地方。
真正体验过的生活,你才有理由去选择继续坚持,还是决然放弃。生活是自己的,你可以过成诗和远方,也可以过成柴米油盐。
~end~
文/程程
图/网络
欢迎常常关注的我世界,我的小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