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头条在人工智能与内容的双重加持下,火了。公布出来的数据,人均在线时长达到76分钟,没做过严谨的统计,但这个时长应该是仅次于微信的存在。
而鉴于微信朋友圈广告的克制,头条在移动端成了广告主追捧的对象,其中还有技术原因。但是,再牛的技术也是需要良好的运营数据作为基础。
现在的头条俨然成为了互联网新贵,而今年的数据表现也是外界考量头条的一把尺子。这把尺子可能也成了悬在今日头条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今年,头条貌似在追逐在线时长,增加uv、留存等方面,开始了新的模式——对飙微博。众所周知支付宝想做社交不是一天两天了,头条何尝不也是如此。
支付宝的折戟更多原因是阿里有电商基因,支付宝本质上是一个支付工具。而头条则不同,头条本质上是一个内容分发平台,你看“内容”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做社交,还有算法推荐的加持,头条比支付宝要有更多优势。
其中,相对弱社交关系强内容的微博,首当其冲。近日微博则将两家的竞争直接摆到了台面上,未来想必还会有更多的交锋。现在头条不能直接获取微博大V的内容,想来会受一些影响吧。所以头条的发力点逐渐转变为主推次一线的网红、模特,三四线的演员等。比如,徐冬冬,潘春春之类的。
评论区其实也是在不断的强化运营,可能出不了网易云音乐的文艺范,但是更加三俗,更接地气的评论,能够引发更多头条用户的参与是一定的。其中一些“评论区大V”比如李奇斌,也许不是头条在主动运作,但至少目前看是默许了这样的存在。
摆脱了版权困扰的今日头条,在走“符合人民群众喜好”的路线上狂奔不已。
做内容的可能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路径,比如做美食内容的,是主打高端美食还是大众美食?亦或是做泛美食类的?还有更加细分、更加垂直的,不管是哪一个你总得选一条路,走下去。
基于目前内容泛滥的时代,做内容不要处于不上不下的尴尬阶段,要么做精品化、专业化,要么接地气、走到群众中去。
网友评论